多声道|政治助理的困境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在问责官员的架构中,政治助理可谓一个奇怪而又是非不断的职位。原本的构想中,政助是为局长做政治工作,最核心的是要收集立法会及持份者的立场取态,然后提出推销政策的办法。所以,如果真的要发挥到上述的功能,出任政助的人选一定具丰富的政治经验、老练的公关技巧、以及广阔的人际互联网。但偏偏政助地位低微,在论资排辈的政界中,根本打不开议员圈子、政坛的互联网,当然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我相关为是制度架构令到政助处于尴尬的景况,以下会作详细分析。

作者:李慕飞

事实上,政助职位推出初期,已经出现定位的错误,甚至可谓改坏名。据闻问责制当初是刘兆佳教授设计,当时有消息传出此职位原本的定位是政治顾问,但不知如何,最终此职位叫政治助理。然而,助理同顾问虽然只差两字,但却可以谬以千里,众所周知,一般助理的工作只是为老板跟头跟尾,他们的工作虽然不可或缺,但始终是老板背后的助手,而非独当一面的主管级人物,政助开展对外工作时,难免被人不予重视。

政助原意非训练人才

最令人感到奇怪,早期就连局长或政助都可能受到名称的误导,以为是为局长跟头跟尾的私人助理,在定位错误下,当年找来大量政治素人担任政助,甚至以为是为政府训练人才,而忘记了政助应该做的工作,结果自然失败。笔者相信,在制度原本的设计上,政助的设立绝非为训练人才,亦不可能是为局长跟头跟尾的私人助理,否则不会将薪酬定在目前水平。事实上,副局长的设计定位,才是为训练局长的接班人,所以由无政治经验的社会贤达出任,并无大问题,因为副局长地位高,而且可以代替局长出席立法会会议,从而累积政治经验及发展人脉,从制度及编排上,都可以帮到副局长。比较之下,政助地位较低,制度及编排上亦帮不了政助的工作,如果由政治素人由任,基本上不会明白如何展开政治工作。

新一届政府确实较有朝气,相信亦明白政助的问题所在,所以找来多位有经验的传媒及政党中人出任,有能力处理政治工作,笔者原本都以为人选问题得到解决,政助的工作会比较顺利。岂料,近日有传媒报道,有议员反映政助的表现不似预期,政府于是急急找来两位前政助,开班教授工作的秘诀。今次事件其实正好反映出,除了人选定位上的问题,制度上亦令政助难以展开工作。

无法创建人脉 里外未能展开工作

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政助政治地位太低,难以在政圈创建有影响力的人脉关系。试想想,议员有问题要找官员商量,可以直接找局长、秘书长、副局长或副秘书长,他们都有权力或影响力,可以直接为议员解决问题,或者商讨政策内容。既然如此,议员何需找政助帮忙?曾经有议员投诉,他要求政助协助约见官员,最终都不能成事,大家都应该估计得到,政助在议员心目中的地位。须知道,工作上的互动,是创建人际互联网的重要渠道。

事实上,政助不但在议会创建不起人脉,在政府内部亦无人脉,因为大多数政助都是空降而来,部门内又是孤家寡人,而制度上政助同公务员亦无从属关系,可以想像政助要求其他官员支援,难度实在不少。总而言之,政助里里外外都未能展开工作。

最后一个问题,是无人带领、指导政助如何展开工作,新任政助只能自己摸索。老实讲,政治工作并无程序、实务指引可以跟随,主要由个人经验累积而成,或者由有经验的上司带领,政助大多新入政府,即使有部份人是传媒或政党出身,但要短期内找到门路,也不是容易的事,而政助的上司是副局长及局长,但他们工作极忙,相信亦难以照料政助的工作。

从组织支援政助 承传工作经验

值得注意,今次政府找到两位政助前辈刘富生及陈凯欣教授现任政助工作要诀。刘陈两是工作比较出色的前政助,他们其实都有一些共同点,刘出任政助前是资深的警官,陈则是知名记者,两人都早已在自己的领域创建了“江湖地位”,估计无论在议会及政府内都较受人重视,而且两人都是主动出击的行动型人物,所以他们展开政助的工作,不会受到上述问题所局限。政府将来要再次委任政助,似乎应考虑类似的人物。

如何去解决政助的困境?笔者相信,除了应该找适合的人选,创建一个高层次的制度,或许是可行的方法。目前,政助之间虽然有联络,但工作仍以单打独斗为主,所以应考虑将政助集结成团队,由资深政务官或适合的部门如特首政策组作领队,由高层次的角度去策划、组织政治工作,政助可以得到较强的援助,而他们的经验亦可以承传下去。

作者笔名李慕飞,从事政策研究工作,曾任职传媒。文章的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