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声道|防疫须先解放思想 才能早日走出阴霾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内地官媒《人民日报》(27日)发文称,中国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充分体现了中国防控疫情的坚实实力和强大能力,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的防控政策经得起历史检验。文章指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中国制定疫情防控政策的首要考量,也是衡量疫情防控成效的首要标准。

世界在开放中,连香港、台湾也持续走向全面开放,唯独中国大陆在冠病三年后还继续采取封控、静默措施。官方还不断发文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令外界不知如何理解中共防疫新政20条措施?

来稿作者:陈文坪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是中共防疫最高指导原则。今年10月下旬,中共二十大闭幕后,中共政治局呼应社会各界声音在11月初推出优化防疫的20条措施,包括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缩短隔离时间、不再追踪“密接的密接”等等。新政20条给防疫放宽管制带来正面反应。

不过近月来,各地出现疫情反弹。就11月26日这天,中国大陆单日新增感染者近3万5000多例,写下冠病疫情在中国爆发近三年来新纪录之一。自9月以来,包括如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郑州、乌鲁木齐等多个大城市数百万、甚至千万人民身陷封控、静默管理,因管控而发生次生灾害层出不穷的例子比比皆是。11月26日,北京、上海、南京等多个高等学府学生也举行“抗议”,不满当局的封控措施。

抗疫已是第三个年头,中国今天这城市封,明天那省市也封,清零了吗?没有。以郑州为例,今年来多次进行管控,影响数百万市民生活与出行。请问,到现在有清零了吗?

难道放宽防疫、对外开放就不能保护人民生命与健康安全吗?难道只有动态清零才是尊重科学吗?防疫真的只有走封控、静默的措施之路吗?其实,这些都可以理智讨论,但须以尊重科学为前提。

科学防控地迈向后疫情时代

放眼海外国家人民,他们所处的地区冠病确诊病例比中国大陆还高,但大街上人群却是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生活如常、社交不影响。难道他们的政府“躺平”吗?非也,恰恰是采取科学防疫的结果。

以科学为基础,放宽防疫措施,并非“躺平”任由疫情传播,也非放任疫情不管。而是采取更科学防控防疫措施,让人民可以在科学防控的基础上,逐步迈向后疫情时代如常的生活。而不是动辄就是以“保护人民生命与健康安全”为说词来“封控、静默”加以护航。

自冠病爆发后,冠病病毒株已经进化了N代。在对待Omicron这样传播力强,但杀伤力偏低的疫情来说,科学管理才能符合大众利益,也才能让企业生产、社会流动、人民出行等经济、民生恢复正常运转。

在后冠病疫情时代,再采取封控、静默管理,所造成的次生灾害显露无遗。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是个不争的事实。科学态度不是清零,科学是如何让冠病得到更好管控,让接近100%的人民恢复正常生活, 而非接近100%的人民的行动受到影响。

医疗分工合作 提高疫苗接种

其实,放宽防疫措施,需要时间逐步推行才能达到的,并非一蹴而就。以香港、台湾甚至新加坡来看,都是逐步放开,放松管制。即便是疫情有所反弹,也是依据科学管理进行,才取得今天阶段性成果。中国须要逐步、逐区域去推行,让人民更主动配合防疫措施。行政部门也须“解放思想”先行一步。

中国要放宽防疫,在措施上,不能进一步退两步。一遇到疫情一点反弹,就退却、就回到初始措施。政府需要大力推动,媒体更须加以宣导,各级医疗机构需要加强韧性,各级医院、诊疗所也要分工合作,还要不断提高接种疫苗加强剂,包括治疗药物以科学态度来引进等。

其实,冠病不可怕,许许多多的个人案例分享比比皆是。怕的是一听到哪里出现冠病,大家就恐慌性情绪蔓延开来,这才是需要正确宣导、引导的。

因此,中共放宽防疫管控,须以科学防疫为终极目标才能可持续性,才能协助人民早日走出冠病的阴霾。

作者陈文坪是新加坡时事评论人,关注新加坡、马来西亚、中港台等地的政治时事和经济民生。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