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党|看清真实的香港 拼经济才能拼到点子上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周小稞

刚刚过去的2025年上半年可谓2019年以来最令港人扬眉吐气的半年。曾一度被内地网友揶揄为“国际金融中心遗址”的香港今年上半年IPO集资额超过千亿港元,同比升7倍,跃居全球首位,全年集资额可望超两千亿港元,或重夺全球第一的宝座。除了热络的IPO市场,香港股市的行情也是一路上涨,恒生指数今年上半年大升20%,远远跑赢同期升幅不到5%的标普500和升幅不到3%的上证指数;香港股市的交易更是一扫过往数年的疲态,今年首五个月的日均成交金额超过2,400亿港元,是去年同期的2.2倍。

伴随IPO市场和股市畅旺的是资金的持续涌入,港银存款总额首次突破18万亿港元的大关,港汇也曾触及强方兑换保证,迫使金管局四年来首次进场承接美元沽盘。作为财富管理重要指标的家族办公室数量,香港正在迈向3,000家的目标,大幅抛离新加坡的2,000家。目前香港的资产管理规模已达4万亿美元,预计未来3年可望超越瑞士成为全球最大跨境财富管理中心。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又回来了。

与此同时,香港一度岌岌可危的“国际贸易中心”地位也似乎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今年5月香港的出口同比增长15.5%,连升15个月;进口同比增长18.9%,创16个月来的最大升幅;今年首五个月的出口及进口同比则分别上升12.6%和12.9%,整体表现不可谓不靓丽。而在港人心兹念兹的楼市方面,今年6月住宅楼宇买卖合约环比升16.7%,同比升54.4%,合约总值环比升59.7%,同比升77.0%,楼宇买卖日趋活跃。今年五月私人住宅售价指数虽然同比仍下跌6.2%,但环比已经趋稳回升,而租金指数更是连升6个月再创新高,同比涨幅达到2.7%,楼市短期见底的迹象明显。

更令人振奋的是,香港的零售业销货额在连续十四个月下跌后终于在今年5月录得了同比增长2.4%的佳绩。至于“金字招牌”的高等院校也再为香港增添荣光,在QS最新的全球大学排名中,香港五所大学跻身百强,三所大学跻身前五十,港大更是前所未有地位列全球第11位、亚洲第2位。

香港今年上半年的出色表现让特区政府的信心为之一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近日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就表示,今年第二季度本港的经济表现相当不俗,政府有信心在今个财政年度就能取得收支平衡。时值香港回归二十八周年,港澳办更是发表评论文章,对特区政府的近期表现予以高度肯定,赞扬“行政长官李家超勇于担当、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团结香港社会各界共同奋斗,全面推动特区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在笔者看来,特区政府过去几年推出的一系列政策譬如“高才通”、“盛世经济”等确实就如当年非典疫情后推出的“自由行”一般,为香港后疫情时期经济复苏注入了新血液与新动能。而中美全面博弈的大环境与中美对峙缓和的小气候又让香港独特的地缘优势得以延续与扩展,带动了资金与人才的持续流入。这正如港澳办的评论文章所言,香港“好事连连嚟”,反映国际社会对香港安定、自由、繁荣的广泛认同,彰显出“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

不过在扬眉吐气的同时,为政者也须对今年上半年取得的成绩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洞悉“繁花”背后的原因,要辨识哪些是结构性的向好、哪些是周期性的反弹、哪些得益于基本面的好转、哪些得益于外围环境的变化、哪些可持续、哪些可能只是昙花一现。譬如说,香港的进出口能否持续增长很大程度取决于中美贸易关系未来的走向。当前美国暂缓与中方的贸易冲突,不是美方已回心转意,而是美方在以退为进,等待合适时机再给予中国致命一击,因此香港的外贸前景仍面临极大不确定性,不容乐观。再譬如说,近期大量资金的涌入带有明显的热钱特征。4月底5月初,港汇触及强方兑换保证,短短数日便令金管局向市场注资数百亿港元;但到了6月底7月初,港汇反转触及弱方兑换保证,金管局一周内出手四次,从市场买入六百亿港元。港汇与港息也同样面临极大不确定性。

土地房屋高昂 阻碍经济转型

事实上,在“繁花”的背后是仍处在艰难转型中的香港经济与产业。尽管政府与民间一直在努力吸引更多旅客访港,但目前的访港旅客规模仍较2018年的高峰期有两成多的差距。尽管本地的服务业也在适应与改进中,但北上消费的浪潮未有丝毫消退的迹象。店铺结业潮一波接一波,海皇粥店全线结业,大班饼店全线结业,嘉禾戏院全线结业。大量街铺空置,空置率已接近新冠疫情期间12.5%的历史峰值。“铺王”邓成波家族已被债权人申请破产;英皇国际爆出166亿港元的债务违约,成为首家濒临“爆煲”的本港主要发展商;至于债务高达千亿港元的新世界发展“大而不能倒”,刚刚获得逾110亿美元的银团融资而得以残喘。而IPO市场也是旺丁不旺财,券商几乎在赔钱赚吆喝。今年5月份失业率已回升至3.6%的水平,6月份PMI指数继续下降,营商信心跌至五年新低。

今年9月份特首李家超将发表其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坊间都认为新的施政报告将以拼经济为主要述求。拼经济能否拼到点子上,关键要看清香港经济的真实面,不要被表面的“繁花”所迷惑。认识到香港经济转型中的阵痛后,就要聚焦转型中的痛点并全力予以攻克。在笔者看来,香港经济的转型,无论是焕发传统产业的生命力,还是打造新兴产业的竞争力,都面临高昂土地房屋要素成本的极大阻碍。虽然住宅价格横行,但租金却在创新高,邻近学校小户型每呎近100港元的租金令留学香港的学子望而却步。

面对店铺的结业与空置,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就公开呼吁业主随行就市减租。房东涨租金、业主不减价,他们的底气都来自政府的土地房屋政策。在需求限制全面取消的大环境下,政府、开发商、业主和房东都在等待供不应求的出现,政府不愿下调土地售价,开发商不愿拿地建屋也不愿甩卖存货,最终受累的是香港的经济复苏与发展活力。如果政府不跳出土地财政思维,不摆脱与开发商的利益绑架,不采取有效措施以降低土地房屋要素成本,那么香港经济的转型不会成功,拼经济最终只会“一地鸡毛”。

作者周小稞是紫荆党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