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中大两件小事令人忧虑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钟诚祥

过去,香港中文大学都被认为是香港公民社会的重要堡垒,是捍卫公民权利的前哨,不少中大的毕业生都是香港公民社会重要的参与者。笔者作为中大校友,一直以此为傲。然而,近来在中大发生的两件小事,对笔者而言着实感到忧虑。

绿色和平研讨会被取消

第一件小事是绿色和平原本计划于6月22日,与中大两个院系在中大校园举行一个有关生态旅游的研讨会,邀请学者和业界人士各抒己见。然而就在活动前一天的傍晚,绿色和平宣布中大以紧急维修为由表示未能借出场地,结果研讨会被迫改在网上进行。虽然校方对此已然表示歉意,惟整件事仍然令人感到费解。

首先,中大表示未能借出场地的原因是“紧急维修”,但却始终未有提及涉及甚么方面的故障或损坏。不仅如此,当记者抵达中大校园希望了解具体的维修状况时,却丝毫未见任何动静,这难免让人质疑有关场地是否真的出现不能紧急处理的问题而未能使用。中大实在有必要作出更具体的澄清。

进一步而言,既然中大的院系是研讨会的合办单位,即使原本的场地因紧急情况未能使用,中大校园内亦有其他面积和设备相若的场地可供研讨会继续进行,且因有中大的教职员参与,当中的协调工作也应该不太困难。中大校方又是否应该说明一下,为何未能即时安排其他场地,让研讨会继续顺利进行?当中是否牵涉不可逾越的行政程序,还是有其他更特殊的理由?

诚然,面对此等突然变故,我们很难不把问题放到言论和表达空间的高度思考。较早前绿色和平曾就特区政府的生态旅游项目提出质疑,发展局亦就此急急发稿澄清,再加上考察香港的生态旅游发展乃当时京官在港调研期间其中一项主要行程,到底这一切是否有关?如果不加以澄清,必然会有声音认为中大校方可能受到来自某特殊渠道的温馨提示,不想与施政主调相左的言论在校园出现,又或者是中大方面有人担心研讨会的内容会对校方带来麻烦,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决意明哲保身。不过无论如何,中大方面若不具体说明事件的来龙去脉,公众对其能否保障言论和表达空间将会产生质疑,对大学的形象多多少少也会构成负面冲击,这点实不能不察。

中学生辩论比赛不获借场

第二件小事,某程度上也反映着同样的问题。6月28日一场中学生辩论比赛原定在一商场举行决赛,但该商场突然宣布以维修为由取消借出场地。因为该比赛前面各个阶段的赛事均有在中大举行,主办机构遂与中大联络,查询是否能借出场地举办决赛。校方初时原则上表示同意,惟在阅毕主办当局提交的活动详情后改变初衷。事实上当天的辩论比赛的辩题一点也不敏感,唯一敏感的可能是几位属泛民主派的名人评判。然而,难道就是因为这样,中大便改变了初衷?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机构,中大实在应该就上述两件事件作出正式交代。拒绝借出场地的决定并不寻常,表面提出的理由也难以服众,难道中大甘愿成为收窄香港社会的表达空间的推手?若中大仍然重视香港社会的表达自由,其管理层,甚至是卢校长本人,应该就上述两个决定郑重地向社会作出说明,以释疑虑。

政府当局在《港区国安法》实施五周年之际所表达的立场,也给予我们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两件小事出现的原因。特区政府强调国安风险仍然存在,其中一个观点就是所谓的“软对抗”的态度。那么,就政府政策提出质疑意见,又或者活动中邀请不受政府欢迎的人物参与,就是属于“软对抗”的具体实践吗?如果这点不加以澄清,类似中大拒绝借出场地的事件相信不会是最后一次。还望特区政府明示,让社会作出合适的回应,因为这将有助我们理解中大的决定是否合理。

当特区政府和香港五间世界百强大学正在努力招收环球精英学子和教员之时,中大作为其中之一实应向全球证明自己属捍卫自由空间的院校,方能吸引世界顶尖人才加入。作为校友,笔者甚愿中大能承传其创校逾六十年的传统,守护香港学术界的核心价值。

作者笔名钟诚祥,曾从事社区服务和政策研究的工作,现从事公共政策顾问工作。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