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五间百强大学 香港与哈佛的距离多远?
高等教育调查机构QS发布最新排名,香港五所大学跻身世界百强,比例(56%)为全球最高。其中,香港大学的排名跃升六位至全球第11名,在亚洲区仅次于新加坡国立大学(NUS),距离全球前十仅一步之遥。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排名亦稳步上升,分别位列第32名和第44名。教育局形容结果印证了政府长期致力投资教育,提升高等院校竞争力的成果。
大学排名纵然有“游戏”成份,不可能全面反映一所大学的质素,但其研究方法、衡量指标作为一把间尺,怎也折射出院校在特定层面的表现。QS排名以十个指标作为评分,在学术声誉和论文引用方面,港大、中大及科大差不多全都取得90分以上的成绩。至于国际学生及教员比例方面,三间大学的得分甚至远超美国哈佛、英国牛津等顶尖大学,相信因为来自中国内地的学生及教员,因为非本土之故而计入国际比例。
不过在占比甚高的雇主声誉,本港大学得分明显逊色,即使被视为香港最顶尖大学的港大也只得82.5分。QS每年向全球数以千计学者和雇主发放问卷,衡量各间院校及其课程的声誉。换言之这有别于论文引用次数那些客观数据,声誉是很主观的口碑和印象,甚至涉及大学的品牌定位。
欧美顶尖大学的全能与专攻
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作为例子,其排名虽然只得全球第56,低于本港四间大学,但其雇主声誉却高达99.4分。一个重要原因,相信在于LSE在政治、经济等学科建立了极佳口碑,在2025年QS的“社会科学与管理”领域排名中甚至位列全球第六。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虽然不算突出,但在“工程与技术”和“自然科学”两个领域分别排全球第五及第六,雇主评价亦高达96.3分。由此可以推断,大学拥有多少全球公认的王牌学科,很可能是其软实力的重要因素。
观乎QS划分的五个广泛学术领域,哈佛大学在其中四个——“文学与人文”、“生命科学与医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均排名全球第一,即使是相对“较弱”的“工程与技术”也位列全球第九。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在所有五个领域中排名全部位列全球前五,美国史丹佛大学全部位列全球前十。 能够建立如此均衡的实力,无怪乎这四间大学的学术声誉及雇主声誉全部都是100分满分,并拉高了整体排名。
如果我们从2025年QS学科排名来看,哈佛的优势更加明显。例如数理的医学、物理、化学、数学、计数机科学、电子工程,以及人文社会的经济、法律、政治、历史这十个学科中,哈佛在六科排名全球第一,两科排名第二。牛津有六科位列三甲,剑桥在法律、历史、化学三个学科排名挤进前三。更重要的是,哈佛、牛剑和史丹福在这十个常见学科中,无一科排在十名以外。
反观香港,虽然港大在法律一科位列第15,但其他表现大多在20名以外,例如经济学排第32、医学第34、历史学第38、计算机科学第41、政治学第42及电子工程第47。从正面来看,这意味港大在多个学科的表现都达到五十名之内的水平,具备英美名校那样全面、均衡地具备王牌学科的潜质。而科大的高排名学科集中于科技和商科,包括电子工程第26、计算机科学第27和经济学第28,或许可以好像瑞士ETH那样选择专攻的领域。
新加坡如何建立世界级口碑
哈佛、牛津、剑桥的“金漆招牌”经过数百年历史沉淀而成,品牌根深蒂固,就连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针对政策也难以动摇。但即使如此,高等教育也不必然由他们垄断。新加坡国立大学以相对“年轻”、以及亚洲院校的身份打入十大,加上南洋理工大学(NTU)位列12,证明清晰的定位、资源的投入足以建立世界级口碑。
香港人对南大的认识或者只限于中大前校长沈祖尧“过档”,其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和化学的排名却位列全球前十。NUS的水平更加亮眼,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化学、数学、法律和政治学都是前十,物理、经济学、历史和医学都不超过前20。无怪乎两所院校的“雇主声誉”得分分别高达98.2和91.4,远高于香港三。毫无疑问,新加坡已经建立了全球认同的高等教育品牌。
香港政府通过多项措施,包括奖学金计划等,全方位吸引各地优秀人才和培育本地人才,在全球推广“留学香港”品牌,新加坡的经济正好作为借镜。他们不但花了长达十年的投资和规划,并且拥有亚洲最大规模的捐赠基金,而且成功将NUS推进全球排名前十,以旗舰品牌拉动新加坡整体的高等教育发展。新加坡将自己定位为“面向未来、技能为本”的教育领导者,亦都回应了全球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并且得到雇主肯定。
如今世界正在经历大变局,全球南方崛起,中国与环球深度融合,香港在“一国两制”下的高等教育,应该最能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深度,培育人才在全球最复杂的金融与法律环境中解决问题。新一间(甚至可以不只一间)的医学院,如何面对人工智能普及、社会人口老化的廿一世纪?要找到定位、建立品牌、推广“留学香港”,不能只靠提高非本地生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