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友|全球航运的绿色转型之路
来稿作者:洪蔼诚
航运承载著全球超过八成的贸易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约2%至3%。过去十年来,相较于其他已在减碳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的行业,航运业面临著独特的挑战,原因在于其对化石燃料的高度依赖、国际法规的复杂性,以及过渡至更清洁技术所需的高昂成本。
2025年4月,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了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航运业温室气体减排框架,以实现净零排放为最终目标。该协议涵盖全球主要的商业航运业务,并将于2028年正式生效。根据该协议,船东必须逐步采用更清洁的燃料,否则将面临经济处罚。
综观全球,挪威及荷兰等国家正采用多元化的创新绿色技术与策略,在航运业减碳进程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些国家大力投资于电动及混合动力船舶,并配合广泛的充电基础设施,以支持可持续营运。此外,转子风帆与空气润滑系统等技术正在试验中,分别通过利用风能和减少阻力来提高燃油效率。
中国在创新技术应用方面同样取得了显著进展。全国主要港口现已配备岸电服务设施,船舶在停泊期间可直接连接电网供电,大幅降低对船上发电机的依赖,有效减少港口区域的碳排放量。此外,在同步推进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制氢系统将用作远洋船舶的备用电源,从而显著降低传统燃料的消耗与碳排放强度。同时,中国还制定了明确目标,计划在2025年前建造全球一半以上采用甲醇及液化天然气(LNG)等低碳燃料技术的清洁燃料船舶。
作为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之一,香港在在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得天独厚。行政长官在“2024年施政报告”中概述了发展绿色船用燃料供应链的承诺,以及应对燃料供求问题的长远策略。关键举措包括建设清洁燃料储存及加油设施、设立科技基金、为环保合规项目提供税务优惠,以及支持基础设施升级。
本地业界持份者正积极响应新政策。香港船东会表示,其会员企业正积极投资于节能技术与替代燃料领域。多家主要船东正陆续推动船队转型,部分船舶已转用液化天然气(LNG)或清洁能源(如甲醇)。
未来十年,香港航运业将迎来重大转型。政府对发展绿色智慧港口的承诺与国际要求高度契合,有望巩固香港作为国际航运枢纽的领导地位。通过著力研发可持续航运技术、加强清洁燃料基础设施,以及促进业界持份者协作,香港将可弥合现存差距,并在不断演变的全球航运格局中保持竞争优势。
作者洪蔼诚博士是香港地球之友行政总裁。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 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 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