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维|削2500元学生津贴 政府为灭赤漏算民情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彭意婷

政府仓促取消$2500学生津贴以削赤,究竟有否真正考虑过施政需以民为本,审慎评估对市民影响?

问题症结在于政府只著眼数字,却忽略市民诉求。影响近80万学生家庭的津贴,在毫无预警下取消,市民连最基本的发表意见机会也没有,遑论消化和准备应对。即使引来广泛反对,政府仍坚持己见,反映决策时完全没有预测和评估民情。整个施政过程中,市民参与度严重不足,根本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

检视现况,当政府取消$2500津贴,市民却看到不少大型基建工程频频超支,“18区日夜都缤纷”等活动更遭质疑浪费。根据文件记录,社区参与计划最少42项活动获拨款近2800万,当中离岛区4项活动用380万,油尖旺区5项活动花358万。“夜屯园”三个项目共涉207万,包括25万元社交媒体宣传费、120万办三晚活动,及62.3万制作霓虹灯。这些活动形式重复,效益成疑,与教育投资相比,何者更能惠及市民?

问题更见复杂的是,取消津贴只是打击基层的众多措施之一。长者乘车优惠改为“两蚊两折”并限制每月240程、削减社福开支15亿影响3000名社工。加上公共服务接连加价:九巴加4.3%、城巴加7.5%、中电加0.98%、港灯加0.9%、公屋加租10%、公营医疗服务加价、港铁加价3.09%。

政府最新数据显示,今年3月整体消费物价指数同比升1.4%,基本通胀率为1%。当中电力、燃气及水费大幅上升14%,交通及住屋各升1.7%,外出用膳及外卖上升1.3%。在各项加价夹击下,基层市民百上加斤。

据众多关注基层的团体调查显示,98.3%基层家长反对取消津贴,83.2%需要节衣缩食应付子女学习。当中44.2%受访者子女领取全额学生资助,24.9%领取综援,清楚反映受影响者主要是弱势社群。更有超过两成特殊教育需要(SEN)学童家庭表示或需暂停治疗。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有更好发展,而受访家长表示,每月教育开支约3,000元,$2500津贴对发展孩子兴趣至关重要,现在只能取消游泳班等活动,甚至有家长叮嘱子女“唔好食咁多、唔好长肥”以省新衣。

《淮南子》有言:“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意指良好的政策必须建基于公义,而公义源于众人的需要,只有符合民心的政策才是治理之道。从这个角度看,政府一方面高调提倡扶贫,另一方面的措施却令基层首当其冲,前后矛盾。

政府必须认真评估基层可支配收入,确保基本生活质素不受影响,并全面检视各项削减福利措施的累积影响。同时应考虑分层或分阶段方案,给予市民适应期。不能为了减赤而罔顾民情,令基层生活百上加斤,否则只会引发民怨,这实在是施政下策,后患无穷。

作者彭意婷是新思维副秘书长。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