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欠改革 谁有担当和勇气?
急症室加价,电脑扫描加价,磁力共振加价,“牛肉干”怎会不加价?违例泊车罚款额由320元调高至400元,超速驾驶等“入场费”加至480元,最高罚款由1000元增加至1500元。咪表由每15分钟2元加倍至4元,电动私家车目前牌费平均每年1100元,新五级制下将介乎1500元至11000元。这里加价,那样加价,加幅比起茶餐厅还要进取,街市卖菜的那位都知道原因在于一个字——穷。
“连年财赤”、“近千亿财赤”,在连日辩论《财政预算案》的立法会,一个又一个议员关注公共财政的问题。什么“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有人说香港处于最坏的时代,也有人认为香港面临回归后最严峻的危机。“我需要的是有担当、有勇气的官员来为我们把关”,何君尧不但抱怨政府连年赤字预算,更加明确表态不会支持今份《财政预算案》,是两日加起来所有发言议员中的唯一一个。其他议员虽然不乏批评,但支持政府议案的为数不少,相信陈茂波司长可以无风无浪又过一关。
改革欠担心 节流没勇气
如果说“担当”意味直面问题、锐意改革的责任心,审视这份预算案,我们很难不对财政司司长的“担当”打上问号。所谓的“改革”只是停留在口号,创科政策依旧是“数白榄”式地罗列项目,却未能厘清发展瓶颈,更缺乏衡量成效的指标。巩固金融中心地位的措施不少是“研究、计划、探讨”的旧调重弹,至于国际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困境,预算案更是著墨甚少,近乎回避。
立法会议员也不是看不出问题。例如江玉欢提到创科投入巨大,但科研成果商业化率低,担心“重投入、轻转化”。备受期望的北部都会区,虽然预计投入巨大,但议员已指出吸引私人市场参与的进展缓慢,田北辰更质疑单靠港铁发债推动铁路建设的可行性。若未能有效引入市场力量,并确保基建规划连贯,巨额投资最终能否转化为经济回报,实属未知之数。面对结构性困境,预算案提出的似乎仍是小修小补,未能展现“勇于改革、敢于破局”的决心。
至于“勇气”,则代表不畏艰难、敢作敢为的魄力和果断。但从节流措施,足见议会对于司长的不满是何等普遍。公务员体系只是“冻薪不冻point”,削减编制亦被指为“表面工夫”,反观对基层和中产,削减福利、大幅降低退税上限却毫不手软。根据政府向立法会提供的数据,过去三年只得40名公务员因表现欠佳而不获增薪点,相当于每年13人,占17万多公务员的0.0077%。单是香港电台的大幅开支增长,就可以见到陈茂波未能为公帑严格把关。这边厢对内部改革没有勇气,那边厢对社福界“一刀切”削减资助,无怪乎管浩鸣质疑高官安然无恙,却“开刀”向弱势社群下手,所谓的“共渡时艰”难以令人信服。
斟酌微枝末节 谁人值得留下?
立法会根据《基本法》第七十三条,负责审核、通过财政预算,批准税收和公共开支,也就是说他们作为治港者的一部分,有责任监督政府施政。如果说司长的“担当”和“勇气”在于改革公共财政,议员的“担当”就是提出具体、可行的改革方案。然而,纵观各人发言,批评声音不少但流于笼统,充斥着“优化”、“加强”、“提速”、“检讨”等字眼。议员更多时候只是将皮球踢回给政府,要求政府去研究、去行动,却鲜有提出经过研究分析、具体可行的改革蓝图。他们的“担当”就好像坊间评论那样,却不在辅佐施政上。部分人甚至天南地北说美国政府、归咎于外部因素,而未能聚焦于施政改革的内部责任。
至于“勇气”,别的不说,只看敢于对政府提出反对意见的,在立法会中已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议员即使表达了不满,或者对于政策有保留,但依然选择“归队”,表示会支持通过预算案。议员的“勇气”似乎只体现于斟酌零散政策、个别细节,而非对香港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财政规划作出根本挑战。这是政治现实使然,抑或是议员自甘如此?立法会改制后的这一届运作快满四年,多少人做实事,难道可以瞒得过社会公众?七个多月后就是换届选举,他们当中多少人值得留下?
立法会议员的酬金及工作开支一年五亿,支援他们的秘书处又花五亿。审议《财政预算案》,推动政府大刀阔斧改革,应有的担当和勇气谁又可以展现?当改革的责任被轻轻带过,监察的声音流于形式,香港又如何挣脱结构性的困局,应对眼前的惊涛骇浪?市民对于议事厅、公共政策的冷感,对于政府财赤、各项加价的无奈,本身就反映了香港坐困愁城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