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精准衡量工业贡献 推动香港经济发展
来稿作者:庄子雄
创新科技及新型工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而“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赋予香港清晰的定位和使命。在国家及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本地的新型工业及创科生态圈日益蓬勃,预料将成为未来经济的重要引擎。为将国家的支持转化为发展动力,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有必要更准确地衡量工业对香港的贡献,让社会各界能正视香港工业的独特性及重要性,从而有效地将资源投入本地工业发展。
自八十年代本地工厂大规模北移以来,不少人误以为香港工业早已式微,低估了工业对香港的贡献。事实上,香港的工业早已脱胎换骨。除传统工业外,本地不少厂商亦成功转型,专注于工业价值链中的高增值环节,例如产品设计、研发、生产规划和供应链管理。此外,新型工业也逐渐成为驱动香港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更是实现香港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社会对香港工业的认识不足,主要原因是现有的统计方法未能准确反映工业的完整价值链及其经济贡献,也缺乏一套适合香港工业独特情况的统计标准。目前,全球对“制造业”的定义大致相同,涵盖所有通过物理或化学转化改变原材料形态的活动;然而,“工业”却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各国的划分方式各有不同。例如,新加坡将工业分类为Goods Producing Industries,涵盖制造业、采矿业、渔农业、公用事业及建筑业;英国则称之为Production,包含制造业、采矿业、公用事业及水资源管理;瑞士则以Industry为名,范围包括制造业、采矿业及能源供应。
许多国家将采矿业、农业、公共事业(如电力)以及建筑业纳入工业范畴。因此,工业对这些国家的GDP贡献巨大,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以2023年各国数据为例,新加坡的工业GDP占比为22.2%,英国工业的总附加价值(Gross Value Added)占比为13.0%,瑞士的GDP更高达29.3%。然而,由于香港目前缺乏合适的统计标准,往往将制造业与工业划上等号,而本地的制造业统计仅涵盖食品、金属、化学及橡胶等传统产业,未能准确反映香港工业的真实贡献,导致不少人低估了香港工业对经济的贡献。香港工业发展自成特色,需要有别于其他国家的衡量标准。因此,我们应根据香港的发展现况和本地特点,重新定义工业的涵盖范围,以更准确反映工业在香港经济中的实际地位和贡献。
对于香港工业经济贡献的计算方式,笔者并非主张彻底改变现行统计方法,而是在现有行业分类框架下,更精细地识别和归类与工业相关的行业,例如产品研发及设计等高增值服务,以便更准确地衡量工业对香港整体经济的贡献,为未来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数据基础。在国家的支持,以及各界同心协力、积极参与下,工业必将成为推动本地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引擎。清晰界定香港工业的范畴并准确计算其经济贡献,能更全面地展现工业在香港经济中的重要角色,有助政府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产业政策,支持工业升级转型,引领本地业界把握新机遇,携手共创香港工业新时代。
作者庄子雄是香港工业总会主席。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