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修订辅助医疗条例 专职医疗能在基层医疗发挥应有角色?
来稿作者:欧阳健、伍达明、陈文彬
医疗改革,早早在2008年,政府己开始进行研究及公众咨询,当时市民普遍认同政府提出改革建议包括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发展电子健康记录互通、推动公私营医疗合作,以及强化公共医疗安全网。将近二十年了,近日,辅助医疗条例迎来回归以来的大修订,这总算是香港医療改革的一个里程碑。这次《2025年辅助医疗业(修订)条例草案》亦会将“辅助医疗业”重新命名为“专职医疗业”,主要目的是令辅助医疗条例内的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视光师、放射技师及医务化验师更加能够反映及应对基层医疗的重要功能及提升专业地位。究竟修例后,就基层医疗发展能否真的发挥应有的角色?
香港物理治疗师协会:免转介物理治疗服务有望前行!香港基层医疗改革能否突破“保守指引”困境?
是次修例,著墨最多的是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免转介,计划允许市民在特定情况下无需医生转介,即可直接接受物理治疗服务,以推动基层医疗发展,减轻公营医疗压力。这项改革若通过,将成为香港医疗服务的里程碑。然而,政策细节的保守倾向与业界分歧,却可能让“便民初衷”大打折扣。
国际经验:免转介风险可控,香港为何落后近半世纪?
根据统计,全球超过七成国家已实施不同程度的物理治疗免转介制度,例如澳大利亚早在1976年便开放此模式。有人会担心增加物理治疗“直接为病人提供服务”会兴起医疗风险或诉讼,但这绝对是杞人忧天,国际研究数据正正显示,免转介并未显著增加医疗风险或诉讼。反观香港,自2021年施政报告提出构想后,修例已延宕五年,进展缓慢。
政策矛盾:便民服务 vs 过度保守的“临床指引”
根据修例草案,市民能否直接求诊物理治疗师,取决于“基层医疗署”是否为特定病症订立“临床指引”或跨专业协作安排。然而,业界透露署方倾向仅开放“腰背痛”等极少数情况,多数常见痛症(如运动损伤、神经痛)及其他部位症状仍须医生转介。香港物理治疗师协会批评,此举与基层医疗“早发现、早治疗”理念背道而驰,市民可能因繁琐流程延误黄金治疗期。举例而言:小明因坐骨神经痛导致腿部麻痺,但因腰部无明显症状,可能被排除于指引范围,被迫先排期看医生。小丽运动后膝盖持续疼痛,即使想立即接受物理治疗,也可能因指引未涵盖而无法直接预约。
业界倡议:从“僵化指引”到“弹性指南”,强化透明度与检讨机制
为平衡安全与便民,业界提出两大关键改革;
以“临床指南”取代“临床指引”,现时局方提出的“指引”,一般理解须要求严格遵守固定流程,而“指南”则提供弹性判断框架,让物理治疗师可根据专业评估决定是否需转介医生;
公开制订标准,设立三年检讨期。业界要求政府公开“临床指南”工作小组的成员名单、讨论准则及时间表,并定期评估政策成效。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每三年检讨免转介范围,逐步扩展至慢性疼痛、术后复健等领域。
改革成败关键:专业信任与制度配套
香港物理治疗师普遍持有大学学位及国际认证资格,专业能力受世界物理治疗(World Physiotherapy)认可。若要释放其潜能,政府需同步完善配套:电子健康纪录互通:透过“医健通”平台整合治疗纪录,让家庭医生与物理治疗师即时共享患者资讯,降低误诊风险;强制持续进修,以保持专业与时并进。
从“治疗疼痛”到“预防疾病”的转型契机
物理治疗不只缓解痛症,更能透过运动指导、姿势矫正等预防慢性病与功能退化。香港若能突破保守思维,借镜国际经验推动制度改革,不仅可减轻医疗系统负担,更能让市民及早管理健康,真正实践“全民健康”的蓝图愿景。
香港眼科视光师学会:视光师不只是“配眼镜”!香港基层医疗改革为何忽视“眼睛守门人”?
香港人近视率全球第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逾30万,但守护市民眼睛健康的视光师,却被一条38年未更新的《辅助医疗业条例》牢牢捆绑。当局正修订条例将“辅助医疗”正名为“专职医疗”,却对视光师的现代职能只字不提——难道市民的眼睛健康,只能停留在1985年的标准?修例只改名不改内涵,如何释放基层医疗潜力?
法例停滞40年 视光师叹:我们早就在做亦不止于筛查糖尿病上眼的工作
现行条例将视光师职能释义只是停留在“测试视力”及“装配眼镜”,完全无视其基层医疗角色。香港的眼科视光学已经过40年紧贴世界前列的发展,蜕变成“眼睛守门人”。现时五年的学位课程涵盖不只验度数,还包括视野检查、光学断层扫描,药理及病理等全面课程,毕业生需完成超过600小时临床实习才能注册,专业能力早已达国际水平。政府虽早在2008年的《掌握健康,掌握人生—医疗改革咨询文件》一直强调促进基层医疗健康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而环顾全球医疗先进地区早已赋予视光师在基层医疗更大权责,例如澳大利亚视光师早已可处方治疗眼疾药物,如直接管理青光眼患者。
反观香港,在基层眼晴保健的发展,已慢了其他地方很多,迟迟未将视光师纳入基层医疗名册。多年来,学会不时提出发展视光师在基层医疗的职能,局方反应肯定的,但需经过咨询及讨论,继而修例,对修订条例翘首盼望多年。此次修例虽强调基层医疗发展,并允许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在特定条件下免医生转介,却未同步检讨视光师职能,反映政策制定者对眼科保健的忽视。
视光师业界提出的诉求并非扩权,(如医管局聘请注册视光师(第一部分)在慢性病糖尿眼筛查计划已超过十年),而是要求在“名正言顺”条例名称的同时“名正言顺”视光师的角色,以消除公众误解并促进专业发展。这种狭隘的定义一直严重影响专业发展,已不时导致一般市民的误解和专业人才流失。
反之,香港的眼科视光学得到国际上的专业认可,不少香港视光学毕业生在毕业后会考虑转投澳大利亚执业:“这里能真正发挥专业,在香港却把我们当‘高级配镜员’。”。更何况无了期的咨询及讨论,非常浪费公帑,而且在提交条例草案前,不是已经做了很多很长的咨询? 对于今次修例学会更质疑:“条例连名称都能改,为何不能更新几行定义?”香港长期忽略视光师的角色,不仅浪费既有的专业资源,更错失“以预防为重”降低整体医疗负担的契机。当局需正视:眼睛健康是整体健康的窗口,而视光师的专业升级,正是释放基层医疗潜力的关键拼图。
香港放射师协会:修例能否让专职医疗真正“帮到手”?放射师协会提关键建议
政府拟修订《辅助医疗业条例》提升医疗系统效能,放射师协会近日向立法会提交意见书,直指现行制度三大痛点,并提出四大改革方向。带您看懂专业术语背后的民生意义。
正名不只是称呼 更是专业定位
协会首先支持将“放射技师”正名为“放射师”,这如同“工程技师”正名为“工程师”,能反映其专业技术含量。现时本港放射师需掌握X光、磁力共振等6大影像技术,每年处理逾200万宗检查,正名有助公众理解这群“医学影像侦探”的重要性,不是一个只会揿掣的人。因为在制定影像前后都要有专业的判断,根据病人的病历,去制造合适的影像。
“辅助”变“专职” 医疗分工新思维
针对“辅助医疗业”改名“专职医疗业”,协会比喻这如同将“助理护士”正名为“专科护士”。现时物理治疗、医学化验等专职医疗人员,在慢性病管理、早期筛检等领域已是不可或缺,正名可厘清其独立专业角色。
引进外援须守三防线
为解决公营医疗人手荒,草案拟引入“有限度注册”非本地培训人员。协会提醒须筑牢三道防线:
1、专业把关:外援资格需等同本地标准,需要有业界参与制定标准;管理委员会须有前线代表,避免闭门造车。
2、定期覆核:设2-3年续期机制,确保适应本地医疗环境。
3、设立“日落条款”:有限度注册应为临时措施,明确订立终止条件(例如:当本地毕业生供应量达年度需求的90%时,自动启动逐步退场机制)。
中医开影像检查需设安全阀
是次修订亦提及了中医转介做影像检查,就中医师未来可处方影像检查,协会建议建立“双重保险”:
1、培训机制:由放射科医生教授检查原理与风险,如同“驾车前需上安全课”。
2、即时把关:当中医开立检查时,放射师有权质询必要性,防止过度检查。
作者欧阳健、伍达明、陈文彬博士分别是香港物理治疗师协会会长、香港放射师协会会长、香港眼科视光师学会会长。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