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思路|当“西方叙事”遇上“在地体验”
来稿作者:潘怡
本地智库“民主思路”近日公布香港营商环境研究结果,揭示了一个两地人士的认知鸿沟:尽管97%的在港外籍人士认同“香港是一座安全的城市”,但他们认为海外同侪持相同观点的人数比例却远低于此。研究发现,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治安”评价上,在港外籍人士对“香港言论自由”、“政治反对空间”和“法治状况”的评分,均较他们预期海外人士会给出的认可度为高。
这种“亲历者”与“旁观者”的认知分歧,引发了一个深层的问题:究竟是香港的实际表现超越了国际社会的预期,还是全球观察者仍被固化的叙事框架所束缚?距离的阻隔,是否必然催生认知的偏见?
研究结果揭示的认知断层
这项涵盖600多名在港外籍商业人士的问卷调查结合外国驻港商会领袖的深度访谈,首次量化呈现了在地外籍群体与海外舆论对香港认知的结构性差异。调查结果显示,在关键社会指标的评价上,“亲历者”与“旁观者”存在显著认知断层:
治安评价:97%的在港受访者给予中等及以上认可,但他们预估海外人士的认同率仅为93%;
言论自由:71.9%的在港外籍人士持肯定态度,而预期海外认可率仅63.5%;
政治包容度:53%的受访者认为香港存在反对派生存空间,海外推测值则低至46.7%;
法治信心:79.6%的在港认可度,亦高于77.6%的海外预期值。
这些数字差异背后,反映真实生活与媒体报导的巨大落差。一位西方商会代表无奈地说:“大学同学总问我‘你还敢留在香港?安全吗?’,但我的答案始终是:‘这里的生活,比你们想像的精彩得多。’”
这种认知差异揭示了一个核心问题:国际舆论中的香港形象,往往被地缘政治和头条新闻简化为“危机叙事”,而与实际生活在这里的外籍人士的日常体验大相径庭。当世界谈论香港时,最被忽略的,恰恰是这些真正生活在香港的人的真实感受。
认知鸿沟的根源
认知差异的三大根源,首先是媒体报导的片面性。国际新闻总是聚焦于“危机事件”,却很少展现香港的日常活力。一位商会代表曾表示:“香港只有出大事才能上头条。”这些报导固然吸引眼球,却掩盖了这座城市长期的稳定性。
其次,地缘政治滤镜歪曲了香港形象。外国政府的叙事常常透过刻意放大负面描绘,以佐证其对香港或对中国的政策立场。另一商会代表直言:“外国政客说香港压制异见,但他们根本没在这里生活过。他们的种种警告完全脱离现实”。香港的形象因此成了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再者,缺乏亲身体验加剧误解。海外人士常常只能通过零碎甚至夸张的新闻了解香港。正如另一个商会代表所言:“老家的人根本不了解实情,他们总担心我留在这里。说实话,我很无奈,但改变不了他们的想法。”
香港被低估的吸引力
香港不仅拥有世界一流的金融体系和专业服务,更具备外籍人士特别看重的独特魅力。首先是无可比拟的文化包容性。在这里,外籍人士不仅能被主流接纳,更能找到量身定制的生活方式。这正是许多人选择香港而非日韩等临近地区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独一无二的自然便捷。全球少有城市能将都市繁华与自然野趣结合得如此完美。要知道,在纽约东京需要长途跋涉才能逃离喧嚣,而在香港,太平山的晨跑径、大浪湾的冲浪点,距离中环不过咫尺之遥。这种“垂直切换”的生活方式重新定义了现代都市的宜居标准。
弥合认知差距的关键
这一认知落差揭示了一个简单真理:亲身体验远比媒体报导和刻板印象更真实。要让香港充分发挥优势,我们需要采取以下行动:
首先,构建更平衡的城市叙事。在报导政治动态的同时,更要展现香港真实的日常生活。外籍人士作为文化桥梁的价值值得肯定,而香港独特的“都市-自然”融合模式更应该成为吸引人才的亮点。
其次,真正视外籍人士为香港未来的一部分。只有当这些人才感受到被香港社会及政府理解和重视,他们才会选择扎根。目前,外籍群体眼中的香港仍是一个未被世界充分了解的城市,而这个被忽视的故事需要被重新讲述。
当局应当确保所有为这座城市贡献力量的人都能获得应有的认同,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把香港称为“家”。这不是简单的留人策略,而是关乎香港长远竞争力的关键。
作者潘怡是民主思路研究主任。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