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公营医疗收费改革保系统可持续性
来稿作者:裘言真
医务卫生局及医院管理局早前公布“公营医疗收费改革”的方案,目的是避免公营医疗体系因为人口持续老化、服务需求增加、医疗成本不断上升等因素而崩溃。方案公布后,社会上随即就不同方面有讨论。虽然局方已经不断作出澄清和讲解,但就调整“配药安排”和增加“非危急”病人到急症室求诊费用的两项建议,公众仍然相当关注,值得我们去了解政府的建议是否合理。
调整“配药安排”减少浪费
现时医管局所有出院、专科门诊及普通科门诊的病人,最多获处方24星期的药物;若病人获处方多于24星期药物,则会安排分期覆配。在“公营医疗收费改革”下,由2026年1月1日起,专科门诊及家庭医学门诊服务的药物将会逐项收费,并且以最多4星期为药费计算单位。
新收费方式公布后,有市民担心以后要每四星期到医院或门诊取药,认为此举会对行动不便的长者,以及需要上班、“手停口停”的覆诊者造成不便。面对市民的关注,医管局行政总裁高拔升在“公营医疗收费改革”公布翌日后在电台节目上解释,“最多4星期”是指药费计算单位,故此“派药依然可以派16个、18个星期,或者上限24个星期,都无问题”。
不论是配药最多24星期或是以4周为一个药费计算单位,其实目的都是为减少公立医院的药物浪费,亦可避免病人囤积过多药物。笔者以家中一位长辈的例子说明:这位长辈因“三高”、痛风和气管问题,须定期到医管局专科门诊及普通科门诊覆诊。为免出现“断药”情况,医生都会安排在药物用完前进行覆诊;而且除了需要每天服用的药外,医生亦会处方“有需要时服用药物”,例如一些化痰和止痛的药物。由于病情稳定,这位长辈无需每天都服用那些“有需要时服用药物”,亦因为每次都会准时覆诊,日复日下,慢慢地家中就出现药物囤积。
以往由于无论配多少药都是同一价钱,该名长辈直言虽然家中有大量相同或类似药物,他都没有动机或诱因去通知医生减少重复配药。不过,若以后药物改为逐项和以4星期为单位收费,他必然会告诉医生自身囤药情况,减少要求处方家中已经有的药物。
提高急症室“非危急”病人费用合情合理
另一项较多人讨论的改革,就是当局计划由2026年1月1日起,调高急症室“非危急”病人的收费至400元。社会上有声音指现时夜诊服务不足,市民到急症室求诊只是逼于无奈,认为增加收费或令有需要的病人却步,延误求医。
针对上述说法,笔者认为有两点必须说清楚:第一,急症室和普通科门诊完全是两回事,不应该混为一谈。公立医院急症室的配置,不管是医护人员或设备的配置,跟一般普通科门诊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急症室的用途是让危、急和重症患者,以及大型灾难事故(车祸、火灾、山混倾泻等)的伤者,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接受治疗,是名副其实的“救命”。现时有些轻症的市民到急症室求诊,例如伤风感冒、肠胃炎,明显就是资源的错配。
第二,新安排并非禁止“非危急”市民到急症室去求诊,而是要求这类病人付出较贴近私家诊所的400元费用,做法其实并非不合理。建议的收费与现时急症室诊治每名病人平均约2,400元的成本,仍然相距甚远。此外,被分类为第1类“危殆”或第2类“危急”的病人,皆可获完全豁免,绝不会影响急症室发挥其救急扶危功能。
政府迎难而上破困局
政府今次提出改革,绝对是迎难而上,勇于面对困扰公营医疗系统多年的结构性问题。市民和医疗业界普遍认同公营医疗服务有改革的必要性,亦期望政府利用收费改革得出的资源改善公营医疗系统,继续做好“全民安全网”的重要角色。任何公共服务加价,香港市民都很难会大力鼓掌欢迎,然而大家理应实事求是看待今次的改革建议,支持“能者共付,轻症共付”的原则,减少公共资源的浪费和滥用,令香港的公营医疗系统更具可持续性,不会步上英国等国家公共医疗体系崩溃的后尘。
作者笔名裘言真,是时事评论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