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科技创新的后坐力——互联网疑病症:香港社会的隐形健康危机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徐幻

随著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疑病症这一新兴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它是指人们在流览互联网上的健康资讯后,对自己的健康状态产生过度的担忧与焦虑。近年来,港人心理健康情况的恶化令人担忧,研究显示,公众抑郁指数持续上升,多数人更倾向于在线寻求慰藉而非专业医疗服务。一项针对五千余名中国大陆网民的调研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表示受到不同程度的互联网疑病症影响。这一结果令人关注,可是在香港,相关研究相当匮乏。考虑到香港拥有超过六百万的互联网用户,这一问题可能更加显著。亟需我们深入研究其成因与影响,制定策略,以科学应对这一现代心理健康挑战。

互联网疑病症未获足够重视

互联网疑病症的成因既直接也复杂。首先,资讯过载与甄别难题构成了互联网疑病症的核心诱因。互联网浩瀚的健康资讯海洋中,真伪难辨、适用性不明,对普通民众而言,犹如迷宫。特别是在社交平台上,健康贴士、疾病警讯与医疗广告铺天盖地,不仅令人目不暇接,更易催生混淆与心理焦虑,使得个体在海量资讯面前感到无所适从,进而可能对自己的健康情况产生不必要的担忧。

其次,专业指导与健康教育的匮乏是互联网疑病症加剧的关键因素。在遭遇健康疑虑时,不少人首选是搜寻引擎和社交媒体,而非寻求专业医师的咨询。尽管这种做法便捷迅速,却常常带来资讯的不准确性和误导风险。在缺乏权威指导的情况下,个体极易滑入资讯的迷雾中,面对相互矛盾的健康资讯而感到困惑,从而加剧了心理上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感。

此外,香港高度紧张的生活氛围为互联网疑病症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作为一个国际大都会,香港以其快节奏的生活和激烈的竞争环境著称,导致许多人长期处于高压之下,伴随而来的焦虑与不安情绪日益加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与敏感性显著提升,因而对互联网上泛滥的健康资讯更加易感,进而可能放大了对健康问题的担忧。

另外,医疗资源的紧张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由于香港的医疗资源有限,医疗系统主要关注的是急性和严重疾病的治疗,而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相对较少。互联网疑病症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往往被认为是“小问题”,未能引起医疗系统的足够重视。

最后,社会认知与文化背景同样是互联网疑病症发展不可忽视的动因。在香港社会,健康常被定义为个体责任而非集体关切,许多人秉持著自我解决问题的观念,期待个人独立应对健康挑战,而非期待社会或政府的介入。这种文化倾向影响了社会对此问题的有效应对和资源分配。

互联网疑病症对个体与社会均造成极大影响。它不仅加剧了个人的健康焦虑,干扰日常生活与工作效率,还可能促使人们进行不必要的医疗检查,加重经济负担。社会层面,这导致医疗资源的无效利用,增加医疗系统的压力,影响真正病患的治疗体验。特别是在公共卫生危机中,如疫情期间,互联网上的不实资讯引发广泛恐慌,加剧社会不安。最新研究表明,互联网疑病症与自杀倾向之间存在联系,这一发现警示我们必须对此心理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以防止其潜在的严重后果。

正确认识和应对健康问题

针对互联网疑病症,香港社会需要采取多方面的应对策略。首先,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健康资讯的监管和宣传。通过建立权威的健康资讯平台,提供科学、准确的健康知识,帮助公众正确认识和应对健康问题。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虚假健康信息的打击力度,减少资讯误导的可能性。

其次,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士应积极参与健康教育。医生和心理专家可以通过媒体、讲座和社区活动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健康知识,解答常见的健康疑问,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此外,研究机构应加强对互联网疑病症的研究,剖析其对个体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长期影响。这将为制定针对不同年龄层和社会背景人群的治疗与缓解策略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和实证支援。最后,个人也应提高自身的健康素养和信息辨别能力。在面对健康问题时,应尽量选择权威的健康资讯来源,不轻信互联网上的非专业意见,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慌。

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立体的信息获取渠道和丰富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孕育了互联网疑病症这样的健康挑战。它揭示了科技进步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复杂交织。香港在追求成为国际创科中心的过程中,要学会平衡。确保科技创新不仅服务于经济增长,更致力于构建一个健康、理性、且充满人文关怀的和谐社会。

作者徐幻博士是香港理工大学康复治疗科学系助理教授。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