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揭发者|启德体育园的GFA困局

撰文: 胡恩威
出版:更新:

想像一下这样的场景:盛夏时分,气温高达35°C,五万名观众从启德体育园附近的两个地铁站涌出,准备前往主场馆观看一场国际足球赛或演唱会。然而,从地铁站到场馆的步行路线上,几乎没有任何遮荫设施,观众必须在烈日下暴晒15至20分钟,或突然面对香港常见的骤雨,狼狈不堪地抵达场馆。这样的体验,不仅影响观赛兴致,更可能引发中暑、滑倒等公共安全问题。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启德体育园目前规划中的一个严重缺陷——由于香港建筑条例中的“总楼面面积”(Gross Floor Area, GFA)限制,整个园区的遮荫系统被大幅压缩,导致观众必须在露天环境下长距离步行。问题的核心在于,GFA制度原本是为了防止僭建和滥用土地,但在实际执行中,却成为阻碍人性化城市设计的绊脚石。在全球暖化加剧、极端天气频繁的今天,这样的规划显然不合时宜。

GFA制度的历史与问题:为何遮荫设施被牺牲?

1. GFA的初衷与异化

GFA制度在香港已有数十年历史,主要目的是控制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防止开发商超额建设影响城市密度与公共空间。然而,这一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逐渐变得僵化,任何有顶盖的结构(包括遮荫棚、走廊、天桥等)都会被计入GFA,导致开发商为了最大化可售楼面面积,不得不牺牲公共设施的遮荫设计。

2. 高地价政策下的扭曲效应

香港的土地政策以高地价闻名,开发商在有限的GFA内必须优先考虑盈利空间,而非公共舒适度。例如,商业综合体宁愿建造更多商铺或办公室,也不愿增加遮荫走廊,因为后者无法带来直接经济收益。这种“经济至上”的思维,使得香港的城市设计越来越缺乏人性化考量。

3. 遮荫设施的“奢侈化”

由于GFA限制,现有的遮荫设施往往被设计成“装饰性”而非“功能性”。例如,许多新建筑采用玻璃天幕,看似美观,但实际遮阳效果差,且容易积聚热量,反而加剧“热岛效应”。相比之下,传统唐楼的“骑楼底”设计(如中环、深水埗一带),既能遮阳挡雨,又能容纳小商贩,却因不符合现代建筑规范而逐渐消失。

启德体育园的规划缺陷:为何遮荫系统如此薄弱?

启德体育园是香港近年来最重要的公共建设项目之一,耗资数百亿港元,目标是成为世界级体育及娱乐场馆。然而,目前的规划存在几个关键问题:

1. 缺乏连贯的遮荫步行系统

从启德站和宋皇台站步行至主场馆,距离约800米至1公里,但整条路线几乎没有连续的遮荫设施。观众在夏季高温或暴雨时,将面临极不舒适的体验。相比之下,东京奥运场馆、新加坡国家体育场等国际案例,均设有风雨连廊或地下通道,确保观众无缝接驳公共交通。

2. 未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香港地铁系统发达,但启德体育园的规划并未充分考虑地下通道的连接。例如,东京的涩谷站、大阪的梅田站,均透过庞大的地下街网络分流人流,避免日晒雨淋。启德体育园若能从地铁站延伸地下通道至场馆,不仅能改善步行体验,还可结合商业空间(如小店、市集),提升经济效益。

3. 临时市集与社区活力的缺失

遮荫设施不仅关乎舒适度,也能带动街道经济。70年代的九龙城曾有一条从乐富(老虎岩)延伸至九龙城的遮荫走廊,两旁设有小贩摊档,形成独特的社区氛围。启德体育园若能借鉴这种模式,在步行路线旁设置临时市集,不仅能提升观赛体验,还能促进本土经济。然而,现行GFA制度使得这类灵活设计难以实现。

国际案例:如何平衡GFA与人性化设计?

全球许多城市在面对类似问题时,已找到创新解决方案,香港可从中借鉴:

1. 新加坡:容积率奖励政策

新加坡的“空中花园激励计划”(Sky Terrace Incentive Scheme)允许开发商在提供公共绿化空间时,获得额外建筑面积。类似政策可应用于香港,鼓励开发商建设遮荫走廊、绿化天桥等设施。

2. 日本:风雨连廊与地下街系统

大阪的“虹之町”地下街、东京的“丸之内连廊”均提供全天候步行环境。这些设施不仅改善市民体验,还带动商业活动。启德体育园若仿效这种模式,可大幅提升人流舒适度。

3. 广州珠江新城:地下通道+商业结合

广州珠江新城透过地下通道连接主要商场与地铁站,避免地面高温影响。香港亦可采用类似策略,在启德体育园与地铁站之间建设地下商业走廊。

改革建议:如何突破GFA困局?

要解决启德体育园的遮荫问题,香港政府必须从制度层面进行改革:

1. 豁免遮荫设施的GFA计算

政府应将公共遮荫设施(如走廊、天桥)排除在GFA限制外,或提供额外面积奖励,鼓励开发商建设更人性化的步行环境。

2. 引入“气候适应性设计”规范

在极端天气频繁的背景下,香港应制定新的建筑指引,要求大型公共项目(如体育馆、交通枢纽)必须提供连续遮荫系统。

3. 活化地下空间,结合商业与步行网络

启德体育园应参考国际案例,加强地下通道建设,并允许小商贩进驻,创造更具活力的公共空间。

4. 复兴传统骑楼设计

政府可放宽对“骑楼底”式建筑的限制,并提供补助,鼓励新建筑采用更符合本地气候的遮荫设计。

香港需要一场“遮荫大改革”

启德体育园的遮荫问题,不仅是一个建筑设计缺陷,更是香港城市规划制度僵化的缩影。在全球暖化加剧的今天,城市必须更注重气候适应性,而非一味追求经济效益。

香港政府应把握启德体育园的契机,改革过时的GFA制度,让遮荫设施成为城市设计的核心元素。唯有如此,香港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宜居、可持续的国际都市,而非一个在烈日与暴雨下让人寸步难行的“石屎森林”。

作者胡恩威是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