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党|多问一问“香港能为国家做什么”
来稿作者:周小稞
3月4日深夜,也就是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开幕的当日,李嘉诚的上市旗舰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将旗下在23个国家运营的43个港口(包括位于巴拿马运河的两个港口)的资产以约228亿美元的作价出售予贝莱德牵头的财团。消息披露后随即引发香港财经媒体的广泛关注,称长和成功甩掉地缘政治风险极高的业务且套现的现金已相当于长和的总市值。有关交易被券商普遍看好,长和股票在随后两个交易日连续大涨21.9%和9.5%。市场更将这一交易与李嘉诚1999年以近200亿英镑高抛英国电讯商Orange和2017年以破纪录400亿港元抛售中环中心相提并论,对“李超人”高超财技崇拜之情言溢于表。
不过有关交易也在第一时间引发了坊间的质疑。笔者所在的微信群在3月5日就有群友将有关交易与特朗普欲重新控制巴拿马运河一事关联起来,并直言贝莱德与特朗普关系密切,有关交易等同向美国递交的“投名状”。同日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对有关商业交易不予评论,但强调中方反对在国际经贸关系中滥用胁迫、施压手段。3月6日身兼港澳领导小组组长的副总理丁薛祥出席港澳政协联组会议时花了不少篇幅谈及国际形势,提到面对强权不可得上“软骨病”,必须坚决回应。3月13日也即3月11日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后的第二天,大公报发表锐评《莫天真 勿糊涂》,3月15日发表时评《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和来论《为国为民 方是商之大者》,3月16日更连发六篇来论,之后到笔者撰文时的22日天天都有不同角度的评论。显然李家的这次交易触犯了底线。
更在乎英语国家的脸色
站在商业的角度,长和抛售港口资产是一次“深思熟虑”的决策。随著中美博弈的不断扩大与加深,长和手中那些以往“香饽饽”的港口战略资产正面临越来越高的地缘政治风险,尤其是在特朗普上台伊始就明目张胆强抢巴拿马运河后,这些资产更是沦为“烫手山芋”。对于熟谙“低买高卖”之道的李家而言,早一日出售这些资产,早一日落袋为安。那么卖给谁呢?中资港口企业如招商局、中远等肯定愿意接盘,毕竟这些港口资产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至关重要。但如果卖给中资,美方肯定会翻脸,对李家的海外资产自然会出“重手”报复。反过来如果卖给外资尤其是美资,美方肯定大为欢迎,李家的海外资产也就有了“护身符”的保护。当然中方肯定不会开心,但李家从2013年开始就一路出售内地与香港的资产,并将大部分收益投到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主的英语国家。严格意义上讲,李家的商业帝国已是不折不扣英语世界的企业。不仅如此,李家四间市值过千亿的上市公司三家都已注册在开曼与百慕大。李家更在乎英语国家的脸色。
此次的港口交易可以说是李氏“精致”商人模式的再次完美展示。这种“精致”,香港人都有所领略,譬如很多港人在买房时会优先考虑李家之外其他开发商的楼盘,因为李家的楼盘对于买家而言实在是“无利可图”。这种“精致”,内地人也时有感悟,譬如李家在内地做房地产基本上是第一个拿地,最后一个开盘,通过囤地坐享土地升值之利。对于李家而言,赚钱是第一也是唯一要务,创新、品牌、情怀都不重要,李嘉诚自己就反复强调他只是一个商人。对于李家的撤资,连人民日报也只能说:与其挽留,不如目送,尽管李家庞大的商业帝国建基于香港与内地的蓬勃发展。
不过这次的港口“精致”交易能否又一次如李家所愿却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第一,它确实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性质上的不同让中方此次很难只是“目送”;第二,李家的“投名状”能否变成“护身符”还言之过早,虽然潮汕人被誉为中国的犹太人,但李家并非真正可以在昂撒人头上颐气指使的犹太人,自身的华人身份令李家的财富随时沦为“菜单”选项。
“精致”利己主义会更多进退失据
李家此次的“精致”利己交易以及未来可能因此而面临的困境也给本港不少家族或企业敲响了警钟。这些家族或企业和李家一样,也有相当比例的资产或业务分布在欧美尤其是美英加澳等昂撒国家。在中美大博弈的地缘政治格局中,这些家族或企业如何做到游走两边而独善其身确实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尤其是在美方肆意破坏既有的国际经贸秩序与规则的情况下。
中国作为维护现有国际经贸秩序与规则的一方,不会主动要求“选边站”,在美方封杀华为、打压TikTok、封堵中国电动车的情况下,中方并没有报复苹果、微软、特斯拉等美国企业。不过这并不代表中方没有自己的底线,一旦有美国企业危害到中国的国家利益,中方都会坚决予以回击。有鉴于此,香港的家族或企业都须有清醒的底线思维与意识,不要轻易触犯中国的国家利益,更不能主动做出危害国家利益的事情。
其实李家表现出来的“精致”利己主义在香港并不鲜见。在香港处理与中国内地的关系上,这样的“精致”时至今日仍屡有发生。譬如说,在邻近深圳莲塘与蛇口的地带修建大型垃圾填埋场,令莲塘与蛇口一带的居民饱受垃圾臭味的困扰;在修建港珠澳大桥时拒绝深圳一方接入,令港珠澳大桥长期以来利用率低下;对把深圳湾港方口岸设置于蛇口认为是理所当然,但对把高铁中方口岸设置于西九龙却是强烈抵触;为了促进香港的零售业发展,香港的民意代表建议内地放宽内地旅客自香港入境内地可携带物品的免税额;最近又有香港的民意代表建议中央放宽内地人移民香港可携带的人民币额度以推动香港地产业的复苏。
对于香港的这些“精致”利己主义做法,中央本著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而大多网开一面,尽管这些做法会伤及邻近的内地省市。香港虽然一时可以从中受益,但长此以往也会影响香港自身的竞争力,并消耗内地省市乃至中央对香港的善意与耐心。在中美激烈博弈的当下,作为中西桥头堡的香港不可避免地成为双方博弈的前沿阵地。如果香港还是秉持以往的那种“精致”利己主义思维,那么香港会面临更多的进退失据。在新的形势下,香港应该更多地问自己能为国家做什么,而非总是国家能为自己做什么。只有这样,香港才能真正发现与塑造自己的长远价值,并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赢得自己的地位与中央的尊重。
作者周小稞是紫荆党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 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 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