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惜地球|财政预算案里看(不)到哪些减废数字?
来稿作者:陈永杰
日前财政司公布今个年度的《财政预算案》,在减废政策方面,只提出增拨1.8亿元扩展厨余回收网络。研究员于是翻查《财政预算案》和“总目开支分析”,发现了不少有趣的地方。
固体废物量:每年的《财政预算案》〈总目44〉都会公布前一年的固体废物量。按照政府的定义,“固体废物”包括建筑、化学、医疗及特殊废物,以及来自住宅及工商业活动所产生的都市固体废物,各项废物的重量须留待年底公布的《香港固体废物监察报告》才会揭晓。
〈总目44〉显示,2024年固体废物量约为572万公吨,较2023年的576万公吨仅微跌0.66%,除开全港每人(2024年年中香港人口的临时数字为7,531,800人)每日减废13.7克,相当于悭了半个饮品胶樽(每个约重25克),结果废物量水平仍处高位。按照帐目显示,环保署预计2025/26年度的废物量持平。早前当局豪言:“香港废物量已经越过顶峰。”谁不希望“废达峰”能及早实现?但按〈总目44〉的帐目所示,局方的说法似乎仍待验证。
厨余回收量:厨余回收工作在过去几年突飞猛进,2024年首度突破10万公吨大关,原因除了是当局积极扩展厨余收集网络,也有赖全民参与。根据局长在去年5月给立法会议员的书面回复,香港的厨余处理能力达到每天600公吨,而按照今年度的《财政预算案》,本年度厨余处理量预计为127,000公吨,平均每天大约347.95公吨,稍多于处理能力的一半。本年度财政预算案表示会增拨1.8亿元扩展厨余回收网络,做法值得肯定,但是局方对厨余回收量的估算似乎过于保守,背后的原因是刻意留起一些处理量闲置,还是预期厨余回收需求不足?抑或是收集配套跟不上回收需求?帐目未有详细交待。
废物处理开支颇重视末端处理:政府一直“炉心炉力”,把垃圾处理希望押注在垃圾焚化上,早前预期石鼓洲垃圾焚化炉将于本年年底投入服务,那么焚化炉将会在本年度燃烧多少废物?按照《财政预算案》〈总目44〉所示,本年度的垃圾仍然是百分百以堆填方式处理,而〈总目44〉的分目297就包含了全港多间垃圾处理设施的营运成本(包括石鼓洲垃圾焚化炉),各项末端处理设施所耗费的开支高达32.88亿,占环保署今年总预算开支(86.331亿元)近4成。诚然,末端处理有其必要,但是废物议题不宜“头轻尾重”,我们认为理性的公共资源运用,应该先做好源头减废,最后才考虑末端处理。
慢著,《财政预算案》好像搞错了一些基本的环保常识……《财政预算案》第177段写道:“为加强源头减废,政府将增拨一亿八千万元,增加全港住宅的智能厨余回收桶或厨余收集设施,扩大回收网络和提升回收量。”环保团体以至是环保部门都一直都强调源头减废不是回收,而减废也不是光靠回收做到。在“废物管理架构”里,源头减废意指避免产生废物,实际例子包括在采购时主动以一些少包装、可重用的产品代替即弃,是优于回收的选项,完全是两回事,自2005年起的多份减废政策文件都有提及。
《财政预算案》不辨别前后,不知道是有手民之误,还是想开创废物处理的先河,以回收代替一切。我们认为与废物议题有关的提述不宜有误,希望有关部门能从速更正。
作者陈永杰是绿惜地球助理环境事务经理。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