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新药审批与医疗融资:香港癌症治疗的曙光与挑战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华德财

不少研究指出,经常处于高压环境,较易导致细胞病变引致癌症。会计行业一向工作压力大、工时长,笔者有行业朋友最近就不幸已确诊癌症,令人忧心。近日,喜见再有两款抗癌新药在“1+”药物审批机制下获批准在港注册,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这两款药物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的非小细胞肺癌,进一步实现了“好药港用”的目标,让最好的药物可以在香港使用,为本地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令人反思香港医疗系统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新药纳入与药物开支的现实

近年来,虽然有部分新药物被纳入药物名册,但以升幅比率计算,药物开支在过去五年间仅占医管局总支出的10%至13%,可见药物开支并非香港医疗系统开支上涨的主要原因。根据2022年的数据,肺癌导致3,782人死亡,占癌症死亡总数的25.7%,即每四位癌症患者中便有一位因肺癌离世,可见肺癌治疗的迫切与重要。

基层患者的困境与支援

癌症患者,特别是公营医院的基层患者,往往因治疗而面临巨大经济压力。幸好一些非政府组织及慈善机构,如圣雅各福群会惠泽社区药房和香港乳癌基金会,提供多种资助模式,包括“药费回赠”、“自费封顶”、“买五送一”等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此外,多间跨国药厂也推出了“用药愈久,资助愈多”的资助计划,部分患者在使用药物超过半年后,可获得高达50%的药费减免。这些措施都有效降低患者的用药成本,例如肺癌的标靶药物治疗费用从每月三万多元大幅下降至九千多元,成为基层患者的“及时雨”。

长远医疗融资的思考

然而,单靠慈善机构和药厂的资助并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长远而言,香港需加强医疗融资,推动多层次共付机制。例如可以考虑引入家庭医疗储蓄账户,以家庭为单位,规定在职人士将其固定收入的2%至4%存入家庭医疗储蓄账户,雇主则需作出等额供款。这笔储蓄可在任何时间用于支付多项医疗开支,包括自费药物、私营医疗服务费用,以及长者医疗券未能涵盖的项目,有效帮助每年数以万计确诊癌症的65岁以上长者,支付昂贵的癌症药物费用。

此外,政府也可考虑提高自愿医保的免税额,扩大自愿医保的使用范围,并检讨强积金制度。自2015年8月1日起,罹患末期疾病,已新增为提早提取强积金权益的理由之一,但笔者期望未来有关当局可进一步放宽其限制,例如取消需获确认“预期寿命减至12个月或以下”的要求。这些措施将有助减轻市民医疗负担,提升整体医疗服务可及性与可负担性。

新药的引入为香港癌症患者带来了新希望,但我们也必须正视医疗系统中的深层次问题。通过加强医疗融资、推动多层次共付机制,以及完善现有的医疗支援体系,我们才能为市民提供更全面、更可持续的医疗保障。未来的路虽充满挑战,但只要各方共同努力,香港医疗系统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作者笔名华德财,是会计从业员,于各会计师行、政府部门及公营机构从事会计行业近十年。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