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凯.杰语|青年“躺平”的迷思
来稿作者:郭凯杰
有团体近日发布研究报告,指出近三成中学生自觉“躺平”,其中四成已持续超过一年,引起社会关注。然而,细看研究问卷发现,学生自评的“躺平行为”定义范围甚广,将懒散、轻松过活、不做功课、不想社交等行为统一归类为消极逃避。如此一来,放慢生活节奏、不(打算)买房买名车,甚至选择适合自身的工作而不受社会目光影响等原本属于正常甚至正面的行为,也被视为躺平的“证据”。
事实上,躺平一词起源于内地,其初衷所指的行为远不止于不买车、不买房,更包括不拍拖、不结婚,仅维持最低生存标准,作为“拒绝被资本家剥削”的一种控诉。试问哪位读者在学生时代不曾偷懒,谁又不希望偶尔轻松过活?至于无视社会目光,选择适合自身的工作,难道不正是社会应当鼓励的价值取向吗?将上述行为简单归类为躺平并得出学生消极应对的结论显然存在误导性,不宜过于上纲上线。
话虽如此,这并不意味社会可以忽视躺平现象。若高生活成本、学历与职场内卷等深层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使青年以躺平作为对社会压力的消极回应。要确保青年积极向上,必须守正创新、勇于改革。在求学阶段,当务之急是处理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教育与就业市场的不匹配,二是青年的心理健康。
兴趣与出路不符 高学历但低满意
毕业生与就业市场的错配可谓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以来,社会文化驱使学生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追求学历、选择未必感兴趣的专业,但毕业后却发现所学知识难以满足实际岗位需求,不得不从事低薪或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另一方面,不少行业严重缺乏技术型人才,但职专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仍有待提升。这种兴趣与出路不符、高学历但低就业满意度的现象,自然削弱了青年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容易选择躺平以避免进一步的失落感。
近年来,政府在推动职专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推动成立两所应用科学大学及应科大联盟等举措。然而,要真正起到改弦易辙的效果,必须从学制著手,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确保应用学科能顺利衔接至职专教育的就业出路。同时,政府需要为青年持续增值提供更大支援,帮助他们在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中实现转业需求。随著数码经济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当局需积极支持青年培养相关技能,并鼓励他们探索新兴领域的就业或创业机会。
心理辅导和社工未能充分发挥
除了教育与就业的挑战,青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许多人误以为心理问题集中于成绩较低的学校,但这种观点是一个谬误。试想中小学生每天比较的对象多为同校同学,而无论学校在区域内的排名如何,其内部总会存在成绩高低之分,驱使部分青年躺平来应对心理负担。因此,心理健康问题并不局限于特定群体或学校,而应被广泛关注。
政府自2018年起在小学推行“一校一社工”,并于2019年在中学推行“一校两社工”政策,以强化学校的社会工作服务。然而,不少社会人士指出,香港缺乏心理辅导员与社工相互配合的制度来支持心理健康。目前心理辅导员的专业标准及注册制度尚不完善,社会对其职能的认识亦存在不足。心理辅导员更多专注于心理学领域,协助学生疏导内在情绪;而社工则能为学童寻找社区资源加以协助。两者本应相辅相成,但现行制度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政府应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投入,完善相关制度,方能有效引导学生积极面对人生挑战。
国家主席习近平不久前在澳门特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继两年前在香港表示“青年兴,则香港兴”后再次强调对青年的关爱,并指出要为青年成长成才、施展抱负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归根结底,“躺平”并非简单的个人选择,而是社会矛盾的缩影。要从根源解决问题,必须从教育、就业、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入手,营造一个公平、包容且充满希望的环境,让青年真正看见自己的未来,勇于追逐理想。
作者郭凯杰是团结香港基金副研究总监、政府咨询委员、大专讲师及顾问、专栏作家。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