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汇|巴士低碳转型须考虑成本 应推创新商业模式免大幅加价
来稿作者:杨敬雯、曾咏
三家专营巴士营办商获准于明年1月5日起加价,全港逾百条路线加价最少1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更有指会令经济压力已重的基层人士造成额外负担。然而,在加价争议背后,巴士公司面临的营运困境亦不容忽视,其面临燃油、工资等多项成本上涨的压力,而大众讨论时更往往忽略一项重要的背景——巴士公司必须协助香港实现2050年碳中和的承诺。然而,现有经营模式、乘客量下降和困难的行驶条件均有碍香港公共巴士营办商低碳转型。虽然政府于月中公布《公共巴士和的士绿色转型路线图》,资助巴士营办商在2029年前更换或添置600部电动巴士,但仍未可完全减免巴士低碳转型的成本。巴士公司应如何在可持续发展与民生福祉之间取得平衡呢?推行支持创新科技的商业模式或为一个可行方向。
低碳转型面临成本和技术两难
须前期资金购置新能源巴士
专营巴士每月平均载客量达一亿一千万人次,占香港总温室气体排放量约2%。为实现香港 2050 年碳中和目标,专营巴士公司在 2022 年建立其零排放目标,并冀望以氢能和电动车取代传统柴油巴士。可是,专营巴士现时依赖票务收入的营运模式不足以筹集车队转型新能源巴士所需的前期资金,法律又规定现时专营巴士车龄届满十八年之前便须退役,加上疫情期间乘客量下降带来的财务影响,以及如何确保新能源巴士在香港地形复杂且繁忙的路面有效运作,都是营办商需要面对的难题。故巴士公司有必要尽快制定全面低碳转型计划,并概述车队转型蓝图、所需的基建设施,以及转型所需的相关年度成本,鼓励公司在 2032 年前逐步淘汰传统燃油巴士,以符合碳中和的长期目标。
观乎上述因素,香港专营巴士公司加价,似乎成为其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但巴士服务是公用事业的一部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其票价调整必须兼顾公众利益,不能单纯以商业考量为依归。此外,巴士公司曾于八十年代开始转型并引入空调巴士服务,提升整体乘车体验,终而令乘客接受因服务质素改善而提高票价。然而,转型至新能源巴士未必能立即为乘客带来明显的增值体验,故在车队中引入新能源巴士时,必须重新评估商业模式,以确保符合市场期望,提高乘客接受程度。
思汇于近日推出《香港公共巴士使用氢能蓝图》白皮书,分析使用氢燃料电池、电池和柴油的巴士由营运至退役的整体拥有成本,并比较伦敦、新加坡和香港以实现车辆零排放为目标的巴士营运模式。研究指出由于燃料开支占柴油巴士整体生命周期近半成本,并考量到油价不断上升,而低碳电力和氢能价格未来有望因管制计划协议和技术进步而下降。政府亦以电动巴士为例,指出其价格较五年前已下跌三成,相信未来成本会持续下调。虽然购置新能源巴士初期支出较多,但可免除油价波幅的影响,长远而言,巴士低碳转型的整体拥有成本与现时营运柴油巴士相比差距不大。
政府应助巴士公司汲取国际经验
平衡可持续发展与市民福祉
综观全球,伦敦和新加坡都是行驶右軚双层巴士,但新加坡商业模式著重公私营合作,而伦敦重视创新科技,均令技术进步和提升品质,故港府和巴士公司应学习各地经验,把不同城市的巴士营运方案融入香港商业模式。而白皮书访问巴士业界专家,列出落实零排放巴士车队应满足五项要求——(一)达成零排放目标,审慎规划新能源巴士更换比率;(二)扩大新能源巴士试验规模并发展相关基建;(三)增加票价透明度,采用机制合理调整票价增减幅度;(四)服务模式差异化,提升服务效率和竞争力;以及(五)减少依赖政府补贴并增加非票务收入,以确保可持续的规划方案。
故香港政府不仅需要为市民把关,善用公帑,也需协助巴士公司建立支持创新科技的商业模式,探索更多元的收入来源,以减轻低碳转型成本对票价的压力。政府于《公共巴士和的士绿色转型路线图》公布将资助购买600部单层或双层电动巴士,每辆分别提供40万元及80万元资助,或添置车辆成本的25%;而港府于六月发表的《香港氢能发展策略》亦有提及在新能源运输基金下预留款项,以项目形式资助有关氢燃料电池巴士的试验。然而,专营巴士营办商仍须自费安排一切有关新能源巴士营运的必要配套设施,故单靠政府资助并非长久之计。
把握巴士低碳转型机遇
长远发展创新商业模式方为上策
长远而言,港府也应协助巴士公司完善现行的专营权模式,开拓更多非票务收入,例如推行“巴士加物业”的发展模式,善用巴士总站周边土地,把收益用于支持低碳转型。另一方面,政府可考虑开放租借巴士的营运模式,转移巴士资产所有权,降低营办商支出,改善现金流;此外,碳信用额交易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巴士公司可参与碳市场,售其新能源车辆减排的碳信用额,以创造可持续的长远融资机制。
除了政策支持,无论低碳转型进度如何,巴士公司本身亦需要积极提升服务质素,让市民感到“物有所值”。此外,营办商应引进票价调整机制,避免把巴士车队绿色转型的额外成本完全转嫁予乘客,加强低碳转型期间票价增减的透明度,并与公众沟通,让市民了解新能源巴士的长远效益,从而增加对票价调整的接受程度。
巴士低碳转型是香港迈向绿色交通的必经之路,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政府与巴士公司应携手合作,发展支持创新科技的商业模式,平衡营运可持续发展与公众负担能力,避免大幅加价转嫁成本,损害市民福祉。只要各方齐心协力,香港有望于未来实现更低碳而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为市民创造更宜居的城市环境。
作者杨敬雯、曾咏分别是思汇政策研究所的营运经理、助理经理。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