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党|吸引内地企业来港竞逐“新蓝海”
来稿作者:韦昊岷
“齐改革同发展,惠民生建未来”为此次行政长官市政报告的基调,其中“改革”二字尤为引人注目,不仅反映了当局对目前本港形势的认知,更彰显其锐意革新的决心。然而,改革蓝图的成效取决于执行细节。本文旨在为公众梳理思路,探讨如何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类型及规模的内地企业在港落户,为香港经济注入新动力。
硬需求与软供给
需求与供给,这个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而“硬需求”与 “软供给”则是在一国两制的背景下的特殊产物,可以完美诠释香港在扮演“超级联系人”中所起到的作用。在全球产业格局正处于新一轮调整期的背景下,内地几乎所有产业均希望往外拓展,探索海外机遇。根据麦肯锡的研究,当前部分龙头中国企业在非本土市场的收入已经占到了30%至40%,而这一比例在成熟的全球化企业中能达到80%。企业逐渐深化认知,“走出去”战略是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性举措。
香港各方面既能接轨国际市场,又与内地处于一国的体制下,这便是内地企业选择香港做为它们出海第一关口的“硬需求”。此外,香港服务行业的软实力极强。在基本法的背景下,拥有丰富离岸贸易和供应链管理的优质人才和网络,包括生产链管理、出口信用风险管理、贸易融资、营销、检测认证、会计等专业服务,这便是香港能够提供给内地企业的“软供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投资推广署在2023年首九个月已协助逾300间海内外企业在港成立或扩充业务,其中接近四成的公司来自内地。
提高资助上限 力助企业寻找新的增长点
目前,针对外来企业落户香港的资助计划有许多,但平均每个资助计划的最高资助额较低。笔者建议政府可考虑将重点行业(如创科、新型工业、绿色低碳等)的资助上限提高。资金发放可采取分阶段制,根据企业发展进程和绩效指标,逐步释放资助,并建立完善的监察机制,确保资金使用得当。
同时,政府可以考虑前瞻性地拓展资助范畴,将支持延伸至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以吸引更多的内地企业来港设置区域总部。
文化与法规双重考验 咨询服务不可小觑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征程并非一帆风顺,相反,往往伴随著诸多考验。而这些考验通常能分成两大类:一方面是源于不了解当地文化,另一方面是源于不熟悉当地法规。两者都会对企业造成实积损失。目前,投资推广署与香港贸易发展局会建立机制,加强对接,吸引内地企业到香港建立国际或区域总部,并为在港企业提供一站式多元专业咨询服务。然而,现有官方服务体系在协助企业理解本地商业文化、构建公共关系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笔者认为,要真正促进内地企业在港发展,仅依靠官方机构的支持是远远不足的。例如前段时间在网上沸沸扬扬的袁记云饺招聘广告涉“歧视香港人”事件,其中的一项“条件”特别令网民诧异,便是“广东省新移民女工优先”,不少网友怒称要“去平机会投诉”。类似影响企业形象的事件完全可以避免。市场亟需更多专业服务机构,尤其在公共传播策略、整合营销、危机公关等方面,以帮助内地企业理解香港本土商业文化,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内地企业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同时这也意味著,熟悉两地商业环境的复合型人才将发挥关键作用。
展望未来,笔者希望将来在市场上看到更多的内地企业在香港的领路人,利用好本港的“软供给”,服务更多的企业,为本港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韦昊岷是紫荆党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