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揭发者|点评施政报告:没有体制改革是改革吗?

撰文: 胡恩威
出版:更新:

李家超特首发表任内第三份《施政报告》,用了2小时31分钟宣读,中文字数31,800字,共九章、228段。报告中“计划”出现160次、“加强”出现110次、“策略”出现28次、“改革”出现41次。第一章“改革求变,由治及兴”是一个大论述,第二章至第八章和不同的施政范畴有关,第九章是结语。可惜的是,这份《施政报告》的里面完全没有提及具体的管冶体制改革。

《施政报告》中“体制改革”出现两次,分别是“医疗体制改革”及“文化体制改革”。第一章“改革求变 由治及兴”第9点︰“在民生方面,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建立迈向自主审批药械体制;建立输入医护人员制度。”。第六章“促进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推动多元经济”第121点︰“为提升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政府锐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其他提到的“改革”不是体制上的管冶体制改革,而是针对个别部门、措施和政策的项目改革。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特色是体制改革,中国能够进步和升级转型就是因为不断进行管冶体制改革。特区政府面对科技和国际形势需要管冶体制升级转型。

以㓥房问题为例,政府把㓥房问题合法化,以立法方式监管,合标单位名为“简朴房”。这个做法是否正确?需要社会进一步讨论。根据房屋事务委员会资料,公屋租户的人均居住面积约13平方米 。现在政府提出的“简朴房”必须有窗、独立厕所、面积不少于8平方米等。为什么最低标准是8平方米?不是9平方米或者是10平方米?怎样制定?有没有科学化的参考数据?

㓥房的存在是香港管治失调的一种病态。政府最终目的应该是消灭㓥房,立法制定最低人均居住面积。例如定立《房屋法》,透过《房屋法》进行体制改革,才能真正令房屋有一个比较长期稳定的正常发展。

现在㓥房问题大部分都是位于旧区,但《施政报告》提到要加快旧区重建步伐;旧居重建衍生的房屋和㓥房问题;应该是负责重建旧区的市建局。市建局不应该变成只有“豪宅发展局”,这是一个房屋体制问题。因为现时市建局在体制上没有责任和权力去处理㓥房问题,房屋局只是立法规管而没有在低收入房屋供应上有长中短的策略。施永青提议把一些二三线的商厦改建为临时中转房,在旧区里提供比较合符人类居住条件的㓥房,这建议比较实际。现在办公室空置率越来越高,截至2023年底,整体写字楼空置楼面高达约2,110万平方呎,空置率达14.9%。

李家超这三年最大的成是建立国安法体制,有立法、有机制、有执行部门。现在房屋问题也是一个体制问题,房屋局和房屋署工作重叠,很多房屋局需要做的调研工作都没有进行。房屋体制需要改革,房屋局的责任是做房屋政策研究。房屋署当然有责任去监管富户滥用问题,但是富户政策只是整个房屋政策其中一个小部分;实质在房屋提速提量这方面都只是“未来”计划。花了247亿元兴建的简约公屋,只是解决百分之五的低收入居住问题。房屋局的主体责任应该是制定政策,而提供房屋的机构,例如市建局和港铁等,应该和房屋局有一个分工和协调。

土地体制规划问题也是一个问题,香港为什么不能像深圳一样有多元化发展?就是因为发展局由卖地、土地用途以致开发模式等有太多的规规条条,涉及太多政府部门。导致香港发展来发展去都只是豪宅、单调的冷气商场和单一的办公大楼,不能像深圳有着各适其适的发展模式和创新。目前香港体制是不鼓励创新的,所以香港的建筑空间非常沉闷,香港的旧区慢慢被消灭。游客最有兴趣的就是到访香港旧区老店,它们有香港的东方特色,但也慢慢被消失在市建局手上。若果目前土地体制的规划不改革,香港很难会有多元化的发展。

《施政报告》第三章至第四章和金融、贸易、科技创新、生产力等相关的部分都是正确的,但第二章“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强化政府治理体系”里,似乎只是“强化”而没有改革。目前香港管治体制充斥不同形式的问题,只强化政府治理体系而没有改革,不是对症下药。政府强化监管、外行领导内行的模式。而且只是强化跨政策统筹体系机制、强化公务员治理能力、加强公务员管理,但目前香港最需要的是研究政府管治体系。新加坡体制已经更新多次,反观香港回归以来没有更新。政府治理体系基本上是不达标的,《施政报告》没有提及公务员体制改革,甚至连研究公务员体制也没有。

第三章“巩固提升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地位”和第四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完善知识产权法例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训”这个题目很广泛,具体计划方案则欠奉。在完善知识产权法例架构方面,知识产权署的功能和角色仍十分被动,而且调研能力不足。

第五章“ 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香港要有产业才能聚集人才。深圳有很多产业,若果香港不能吸引产业来香港投资落户,这些人才迟早也会离开香港。《施政报告》说“推进应用科学大学发展”,但发展什么?“扩大职业人才库”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所以第五章相对空泛。而且特首说部分项目已经在进行中,所以没有什么新意。他只是重复过去“抢人才”的做法。而“抢”这个字本身有着野蛮不文明的意思,正常是“吸纳人才”。

第六章“促进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推动多元经济”、第七章“推动北部都会区发展引擎”的结合大湾区优势,也是已经在进行之中,没有什么新鲜感。北部都会区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没有重量级的大企业真正进驻落户。例如迪士尼乐园2005年落户香港,就是真正的外资企业落户香港的例子。若果特区政府能够争取小米集团、华为、腾讯、格力等大湾区企业在香港设立一个总部,才能够在北区制造真正的影响力。现在特区政府以数码港模式、科学园模式推动北区发展,事实证明是不可能发展大型产业的。

第八章“惠民生,添幸福”是最弱的部分。例如推进公屋重建,房委会正进行11个屋邨重建计划。但计划需要十七年,直至2041年才完成;这些措施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现在土地的空置量是很多,2021年香港约有1,579公顷棕地。其实香港有很多土地空间可用,政府应进行协调统筹。这涉及地政署、规划署两个重要部门,应合作推动香港的土地空间改革,但先要进行体制改革。

“建地造地,发展安居”、“进一步简化程序减低成本”,这些也涉及一个体制问题,就是建筑署的工程招标体制,招标体制需要检讨和改革。“启动交椅洲人工岛工程环评程序”,人工岛这个庞大工程是否真的落实?有需要深入讨论。“加快市区重建,推动交通运输建设”是已经进行中的项目。“深化医疗体系改革”是比较实在的。例如支持筹建第三所医学院、促进中医及中药发展等,有助香港医疗服务提升。

“构建关爱 共融社会”、“强化劳工支援”、“推动绿色低碳生活”这些项目已经在进行中,没有什么突破和创新。贫穷人数不断增加,政府说精准扶贫,但关爱队顾及的人数有限,这是一个生态问题,也是一个体制改革问题。例如政府举办“夜缤纷”是短期项目,长远来说,康文署和食环署需要在发牌制度上和体制上建立市集和小贩发展和管理系统;在18区建造更多不同有特色的市集和文旅空间。

垃圾征费政策今年8月取消之后,政府应该跟进回收体制的改革。环保署和食环署收集垃圾部分应合并成为一个新的体制,负责香港整体垃圾的收集与回收。例如透过垃圾管理,营造绿色经济,利用新科技创造绿色生态,才能吸引投资。但是这一方面政府完全没有跟进,只是取消了垃圾收费而没有跟进垃圾回收的工作。政府的改革当然要有步骤、要有系统,要在稳定中进行改革,但没有体制改革布局是这份《施政报告》的最大的特色。

作者胡恩威是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