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揭发者|香港大专教育体制改革什么?
香港浸会大学前协理副校长杨志刚教授本月撰文,谈及香港高等教育制度需要改革。杨教授认为八间大学陷入恶性竞争之中,建议合并香港八大院校为“香港联合大学”,可参考“西南联合大学”,即是中国抗战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云南昆明共同组成的大学。三校不但没有互相抵触,反而能提升彼此学术能力,并培养出学界翘楚和科学精英,包括杨振宁和李政道等科学家。杨教授建议“香港联合大学”合并后,院校保持各自的校长及副校长职权,改为向“总校长”负责,所有院校互补优势,共享资源。
杨教授批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由英美主导,例如会方的361名评审中有70%来自海外,大部分来自英国。教资会让八大院校陷入恶性竞争之中,例如大学每三年要交出6%学士学额作为中央“彩池”,再由八大院校重新竞逐,交出的学额一旦给其他大学抢走,将失去资源。杨教授建议取消教资会,让八大院校的“总校长”取代教资会主席和教资会秘书长的工作。杨教授总结大专教育制度扼杀了本港的人才,不能再拖延高等教育改革。
现在香港有22间颁授本地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9所由教资会资助的大学及学院,颁发学士、硕士及研究生学位。13所自资大学及学院,提供自资副学士、学士学位及文凭课程。职业训练局(职训局)辖下13间机构,提供技术及职业教育的文凭课程。
根据2024/25年度《财政预算案》,教育开支预算1,157亿元,占政府开支总额约14.9%。1997/78年度教育开支为450亿元,增加至今年1,157亿元,增幅2.5倍。今年教育经常开支的20%,约239.8亿元为教资会的开支预算,资助大学的拨款。另根据职训局2022/23年报,政府对职训局提供38.3亿元补助拨款,根据演艺学院2023/24年报,演艺学院获政府补助拨款4.2亿元。
学术评审
现在香港大专教育的问题就是政府只有管而没有学养视野。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学术评审局)是法定机构,以独立的法定地位为香港高等教育机构的学位课程进行评审,获教育局局长委派为资历架构的评审当局及资历名册管理当局。学术评审局透过评审、评核、质素核证,确保香港资历架构的认受性。学术评审局大会有15至21位成员,由特首委任。成员的委任是基于他们在教育、培训及工商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学术评审局根据“四阶段质素保证程序”进行职业及专业课程评审.包括︰初步评估、课程评审及覆审、学科范围评审,以及机构定期覆审。已通过学术评审局评审的资历可记入《资历名册》,并获香港资历架构认可。
学术评审局的评审方式像ISO填格仔“国际”标准验证,逐个项目评估,偏重表面的“资历”,完全忽略课程和师资的应用性。结果导致大专师资着重学历多于技术。例如职训局的导师应该是技术熟练或是业界的匠人,现在却以学历和学术能力为标准,开办大量没有技能的“学位”。
针对近年艺术科技(Arts Tech)趋势,大学开办艺术科技课程︰例如浸会大学的“艺术及科技文理学士(荣誉)课程”,岭南大学的“艺术科技与商业理学硕士课程”等。但很多艺术科技课程都不是由资深业界主导,而是由一些没有学历而缺乏深度艺术科技经验的师资执教。这问题不只存在于艺术科技,各行各业都出现这个现象。由于学术认证着重文件程序,实际应用技术能力却在评审条件中被忽略。
管治架构
应该精简大学目前蜘蛛网式的架构,一间大学增设大量附属学院,例如香港大学开设了17间附属学院,包括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金融商业学院、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保良局何鸿燊社区书院等。受政府资助的香港大学作出商业扩展,是“公不公、私不私、公私混杂”模式。如果是私立大学就切实跟随私立大学的营运模式,有一个真正私立大学的发展空间。好像香港国际学校那样,拥有办学自主性,设计课程有弹性。所以大学应分清是公营还是私营,然后贯彻其营运模式。
大学医学院
应该赋予医学院发展自主权,让医学院自行去定夺发展方向而不是由政府控制。要让医学院享有更大自由度,其中一个做法是资助学生而不是资助学校。政府资助学生做研究、实验和交流,这构思可以先做一些试点,评估效果。又例如医学院是否应该开发一些非英式的课程,例如中医、针灸课程,让学生像进修第二学位(Second Degree)。中西合壁,不一定要沿用中大和港大医学院的现有模式。
中学与大学衔接
现在大学透过大学联合招生办法(JUPAS)收生,院校以考生的文凭试成绩作为取录的主要考虑;成绩优异的学生多数以做医生为志愿。当医生不是问题,但一个正常社会需要多元化人才。而且,高中和大学出现衔接问题,大专开设大量设计课程,而高中的美艺学科数目与报考人数不足,导致很多报读大专的美艺科学生,连基本的设计基础也没有。
建筑及设计学院
为何香港只有四间建筑学院(来自香港大学、中文大学、城市大学及珠海学院)?现在日本的建筑模式之多、设计水平之高,因为日本有大量优质、风格不同的建筑学院,著名的有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的建筑系。
未来教育最重要是多元化和多模式,而不是集中力量去做同一件事,符合唯一一个标准。纽约有很多著名的设计学校,例如帕森设计学院、普瑞特艺术学院、纽约FIT流行设计学院及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等,都是应用型的学院,而香港理工大学的设计学院却是一个封闭系统,由一些具学历但少实战经验的人任教,所以出不了什么具备应用设计团队能力的人才库,香港设计服务日渐被内地超越。
香港教育体制能否培养出一些创作团队,能开发像《黑神话:悟空》的电玩游戏?开发这种水准的电玩游戏需要很多科技、技术和研究,相信香港目前未必可能。为何香港追不上中国的电玩软件制作水平?因为政府不重视这个教育生态问题。
英美主导
现在大学基本上是英语系主导,欠缺多元化。如果要多元化的话,各所大学应该有一个分工。有些大学专门针对英语系的,可能是港大。针对中文国际化的是中文大学。其他大学可设立西班牙语系、德语系或其他语系。发展一带一路城市须培养外语人才,例如土耳其语、沙地阿拉伯语、阿富汗语等。香港的大学没有一个长期规划和分工,大家一起以英美主导制定课程,一起去办商学院、艺术科技、金融科技,总之那个时候流行什么,大家就一窝蜂去办什么课程。
现在香港高等教育变成了学历消费,只重视学位而不重视学术专业能力的团队培育。在目前的大学资助模式下,教资会对大学的评审专注于表面的学术能力,而评审结果直接影响大学拨款数额,导致大学忽略课程的应用性,难以培养出多元产业人才。所以,改革高等教育的资助模式,合并大学定出分工,是改革大专教育体制革需要研究和部署的。
作者胡恩威是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