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跨境安老新阶段 应注重“港式服务”及“关怀至上”
来稿作者:何云杰、陈丰
近年,跨境安老成为港人热门选择,长者选择北上内地养老,看重的是宽敞舒适的居住环境,以及相对低廉的服务价格。另一方面,内地养老的医疗水平,老人的环境适应,与及社会网络的支持,亦是影响港人选择的重要因素。
“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逐步放宽福利政策限制及增加配套,而在纳入新的内地合规机构时,香港的服务优势如何从中体现,将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香港的安老服务以其专业、细致和高效而闻名,除引入香港专业医疗团队外,跨境安老服务应借鉴香港的服务模式,利用实是求是、因地制宜的方式,以香港标准培训内地物业管理及社工人员,有助于设立完善的港式安老机构。
针对港人最顾虑的医疗方面,广州市南沙区今年7月推出“港药达”服务,令港澳常用药能送达到患者手中。香港政府亦应考虑,将“医健通”病历及治疗纪录的资料,包括用药需求与内地医疗机构对接,体现出跨境安老进入新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内地城市的数字化程度较高,日常出行消费和医疗挂号等,均依赖手机应用程式运作,使导许多香港长者会感到困难重重。因此,我们应充分考虑数字化的包容性,通过社区及不同渠道的协助,令香港长者更好地适应内地数字化的应用。
长者在离开熟悉环境后,会面临孤独和心理压力,尤其是当居住在路程较远的大湾区边缘城市。诚然,香港长者过去所经历的都不尽相同,内地出生后移居香港的长者,一般都较能接受跨境安老,但对于在香港出生且未曾离开过香港的长者,长住内地可能会面临较大的疏离感。
从而,跨境安老应针对不同背景的长者,制定相应的关怀计划,例如安排香港青少年跨境助老的志愿活动,以帮助香港长者更好地融入新环境,并借此建立社交关系。对于港人家庭对内地安老的顾虑,安老院舍可推出体验计划,以旅游度假的方式邀请港人家庭,赴内地进行短期试住,相信此举能消除大部分顾虑。
政府在今年8月16日,就“大湾区跨境直通救护车试行计划”演练安排刊宪。该计划将有助于降低病人转运风险,争取治疗的“黄金时间”。长远来看,政府可适当调整救护车的通关安排,并考虑延长救护车在凌晨通关的时段。若跨境急救服务恒常化,将来亦可考虑利用更多低空空域进行病人转运。更重要的,对跨境医疗事故的政策,亦须有更完善的配套及措施。
跨境安老服务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充分汲取港式服务的专业经验和关怀理念,为长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且充满关爱的生活环境。事实上,跨境安老有条件成为一个更好的选项,而不是考虑成本效益后的折衷方案。要让长者感受到跨境安老的熟悉感,在保留原有生活方式不变的情况下安享晚年。
作者何云杰是岭南大学比较公共管理硕士二年级生,陈丰博士是香港教育大学应用政策研究及教育未来学院一级讲师。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