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凯.杰语|海岛旅游能否助香港“吸客”?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郭凯杰

在国庆假期之际,其中一个市民的关注点不免落在旅客数目之上。十一黄金周的首五天,内地访港旅客就已经录得累计98万人次入境,较去年上升35%,其中10月1日超过22万人次,较去年上升三成,可见随着旅游业复苏,香港对旅客依然具有不小的吸引力。

不过,在世界各地的竞争对手各出奇谋“吸客”之际,香港的新尝试却偏偏不断触礁。过去一周,市民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都不免提到:到底甚么是“电离层闪烁”?同一晚上一河之隔的深圳有多达五区进行无人机汇演,让香港相形见绌,百口难辩。

更本质性的改变,是疫情过后到港的旅客消费模式与以往有了很大分别。旅客留港晚数及人均消费均在过去一年出现下降迹象,去年平均留港时间由第1季的4.9晚持续下降至第4季的3.4晚;过夜客人均消费亦由去年第1季的9,700元持续下降,今年预计只有6,000元左右。转变与遍布小红书的“穷游”攻略自然有关系,但其反映的现实却不是旅客没钱、而是其追求已从购物改为以旅游体验作导向,而香港提供不了能让他们花钱的体验!这岂不是一个警号?

要振兴旅游业,香港必须抚心自问:当购物、美食天堂不再,香港对于旅客而言还是甚么?近月提倡的盛事自然是一条出路,但众所周知,以举办奥运会为例,鲜有主办国可以“回本”。位处沿海的香港固然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但我们是否满足于旅客自备食物到港露营,全程日均消费不到一百元?

在不少沿海城市,如希腊雅典、瑞典斯德哥尔摩等,海岛游都是旅游业重要的部分。旅客不但能在市中心购物消费,更能到海岛上的度假村住宿。岛上备有各种餐饮、娱乐、交通设施,方便旅客往来之余更能享受自然风光。旅客无论是希望骑单车环岛、进行各种水上运动、透过手工艺感受当地文化,还是到海上酒吧享受黄昏都能做到,留在当地的时间自然会较长,消费也水涨船高。

香港1,100平方公里的面积覆盖共261个离岛,其丰富的自然生态是发展海岛游的基础,但需要政府透过公私营合作等方式鼓励海外酒店/度假村集团承包一个岛来进行投资,建设过程中更需要在诸多配合。对于外地投资商而言,如此大成本的投入,以目前政府招标的方式而言,营运风险甚高;试想投入以亿元计的成本,几年后政府却招标把营运权给予另一个商家,投资岂不是打水漂?故政府必须有详细、利于营商的规划,更需同步发展交通、通讯等配套。如果有一天一家大小在中环码头能乘一小时的船到位于离岛的度假村,相信对于无论港人还是外地游客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话说回来,香港已经多年没有积极发展新景点了——上一次有新景点落成已经是西九文化区,再往后怕是要数到迪士尼乐园了!千遍一律的景点当然难以吸引旅客回头,故全世界都会想方设法建设新景点、或者在现有景点之中加入新元素。以大阪环球影城为例,影城本身固然存在多年,但可见到哈利波特、超级马里奥为题材的园区纷纷落成,除了为旅客带来新鲜感以外更是透过增值服务增加收入的方式,香港可予以借鉴。

正如中央港澳办夏宝龙主任所指出,香港应以“无处不旅游”为理念发展旅游业;这并不是指要举办越多活动、发展越多景点越好,而是应切实审视自身旅游方面的优势和资源,持续为全世界旅客带来惊喜,持续提升东方之珠的吸引力。如果政府能拿出决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上述的愿景成为现实!

作者郭凯杰是团结香港基金助理研究总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亦是政府咨询委员、大专讲师及顾问、专栏作家。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