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欢|由量到质:香港旅游应当走的路

撰文: 江玉欢
出版:更新:

江玉欢专栏

论起旅游业,香港称自己为“旅游胜地”,相比海内外无人不认可。无论自然风光,还是历史人文,香港都拥有拿得出手的“武器”,即使与世界最发达的城市相对比,国际金融中心的招牌都屹立不倒——这是过去二三十年,香港市民和游客心中的香港形象。

那么,如今呢?自由行发展至今逾二十年,前十年香港迎来零售行业的爆发期,同时伴随著旅游人流的涌入,香港逐步为世界、尤其是内地游客所熟知。但在近十年,尤其是近四五年,旅游业振兴力度不足,同时零售业也逐渐式微。也许是受到疫情影响,但根本原因一定不是疫情,相信市民亦都清楚,疫情只是加速了这个进程,让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

问题在哪?分析来看,过去以自由行为核心兴起的“香港代购潮流”的底层逻辑是资讯差和价格差,从而为香港带来了大批游客和消费者,从而为香港旅游业的发展制造了量的积累。在过去,中国内地发展市场经济经历了上升期,公众消费水准不断提高,市场发展水准与公众需求度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而香港正是钻了这个落差的“空子”。但近些年来,海外网购的兴起,海南离岛免税政策的出台,以及出国游的增加,使得过去来香港自由行“扫货”的消费群逐步被稀释——“量”不再具有优势。

换言之,纵然香港旅游业今日仍坚持以量取胜,纵然香港旅发局有一万种手段吸引游客来港,旅游业对于香港整体的国际形象也只是在于“赚多少钱”,而非“增多少光”。香港城市小,街道窄,就连旅游车泊位问题也要花钱委派大学做研究,城市承载旅客数量是有限的。用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所解释,即是当来港游客数量达到临界点,超过这个临界值,无论对于游客体验还是本地市民日常生活,负面影响一定会碾压式的超过正面体验。因此,今天的香港不应当再用老思维解决新问题了,持续追求量的大小,则是对现有社会资源的无限消耗,笨拙而效果甚微。

那么,什么是香港旅游业的“质”?

质代表著一种思路和一种态度,不再盲目追求即时效益,代表著眼光长远。以游艇旅游为例,过去提到香港旅游业,相比相当多的市民脑海中浮现出连绵不断的跨境旅游巴士,却鲜有人了解香港其实是世界上天然具备游艇旅游环境的城市之一。与大众所认知的旅游不同的是,游艇旅游是集航海、运动、娱乐、休闲和社交于一体的新型旅游形式,其作为游艇业和旅游业相互融合的衍生物,被誉为“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巨大商机”。而香港四季温暖的气候更是令游艇业发展四季均有市场。相对比临近国家新加坡,亚洲游艇旅游市场以中国香港、新加坡和泰国为代表。在香港还在犹豫琢磨旅游业如何振兴的时候,新加坡却已经建成东南亚游艇交易中心。

上述例子只是一个简单说明,换而言之,大众旅游是量的积累,而小众旅游也同时蕴藏著巨大商机,也是旅游目的地打造本地形象和吸引投资的一大利器。大众旅游也许只需要一则宣传广告,一场明星演唱会或一张旅游优惠券则可完成旅游地宣传策划,但是具有高品质的旅游专案、高端高增值旅游专案,则需要政府对该专案进行深度剖析,直面竞争对手的出击——再次引述上述国际游艇旅游市场,香港如果想在亚洲市场、乃至世界游艇旅游市场分一杯羹,让全世界热爱游艇旅游的消费者注意到香港这个停泊口岸,则必须直接向新加坡或是泰国“亮剑”,而不能再有任何过多的犹豫。

香港旅游业需要改革,需要新思路新想法和新方向,但无论如何调整,底层逻辑都应是由量到质的飞跃。

作者江玉欢是立法会议员(选举委员会)、执业律师。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