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锦丽为何刻意回避中美关系?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国际数据与舆论研究中心

美东周二(10日)晚上九时(本港周三早上九时),美国副总统、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贺锦丽(另译“哈里斯”)将与前总统特朗普进行首次电视辩论。最新民调显示,两人支持度不相伯仲。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模型挖掘贺锦丽的社交媒体,并对过去一年约870万条相关信息分析可发现,贺锦丽刻意对当前火热的中美关系议题进行冷处理。贺锦丽现已抛出“机会经济”的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希望助力美国中产和振兴经济,此举或许意味着她未来如当选,暂不会与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中国在经贸领域开辟新战线。

美国副总统贺锦丽中途接替拜登,于2024年8月5日获得民主党候选人提名,代表民主党参加今年11月举行的美国总统选举。网民当前对贺锦丽的负面情绪占比达34.6%,远高于正面情绪的10.8%。为扭转局面,贺锦丽作为女性候选人,在社交媒体有意更多探讨女性选民关注的话题,冀以此争取更多来自女性选民的好感和支持。仓促加入总统选举战团的贺锦丽,如成功当选下任美国总统,可能会对中国采取哪些措施?

对此,我们通过挖掘2023年8月21日至2024年8月20日期间与贺锦丽相关的社交媒体X(原称“Twitter”)的推文,之后采用数据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机器学习、情绪分析等人工智能模型,以研究和预测贺锦丽的有关政策思路。

冷处理中美关系的两个原因

首先,我们选取了贺锦丽在社交媒体X的两个官方账号@KamalaHarris和@VP作为研究目标。从2023年8月21日至2024年8月20日期间,贺锦丽共发布了2744条推文,日均发文量为7.5条,整体来看每日发文数量波动较小。即便在2024年7月21日美国总统拜登宣布退选后,贺锦丽的发文数量也未出现显著波动(具体如图1所示)。

图1:贺锦丽的推文数量(2023年8月21日至2024年8月20日)

从推文的回复数量来看,2023年8月21日至2024年8月20日期间,约有超过864万条推文回复(如图2所示)。我们关注到从今年7月21日开始,推文回复量显著增加,显示出拜登退选后,大量选民才开始关注贺锦丽的X账号。

图2:贺锦丽的推文回复量(2023年8月21日-2024年8月20日)

令人意外的是,贺锦丽发布的2744条推文当中,并无多少直接涉及中国的内容。纵使网民在推文的回复当中,“引导”她讨论炙手可热的中美关系议题,希望她能发表对中国的言论,贺锦丽却依然选择冷处理。

究其原因,我们分析认为至少有以下两个因素。

其一,贺锦丽需要“隐形”。作为美国副总统,只要总统拜登能正常履行职务,面对重大议题,贺锦丽哪怕有十八般武艺,也只能 “无声胜有声”,尽量不露锋芒。

其二,贺锦丽需要“藏拙”。相比美国的国务卿、国家安全顾问、国防部长和财政部长等内阁成员,贺锦丽过去较少涉及对华事务,因此选择作为拜登对华政策的追随者,可避免“说多错多”。

科技、经济、人权:透视贺锦丽对华政策

贺锦丽目前甘当拜登对华政策的“传声筒”,未来如当选下任美国总统,也非常有可能保留拜登对华政策的主体。但为更进一步了解贺锦丽对中美关系的立场和观点,我们也用人工智能模型分析贺锦丽在一些公开场合的发言和媒体专访内容,以此更全面地预判她在对华政策上的态度和策略,为本研究提供更完整的视角。

其一,贺锦丽主张通过严格控制半导体出口和技术共享,限制中国科技发展。她曾在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中强调:“我们必须确保在太空和人工智能领域引领世界,确保美国,而不是中国,赢得21世纪的竞争。”她的言论,或显示她如当选下任美国总统,很有可能继续将科技竞争作为未来对华政策的一个关键领域。

其二,在经济政策上,贺锦丽则展现了与前任总统特朗普政府不同的姿态。她多次批评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认为过度依赖提高关税的做法不仅未能重新平衡美中关系,反而对美国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她主张采取“去风险”而非“脱钩”的方式,建议减少西方经济体对中国的依赖,特别是在战略性行业领域。这种立场显示出她未来有可能会与中国保持一定的经济互动和合作。

其三,贺锦丽对人权问题或将更加强硬。贺锦丽曾与共和党籍参议员鲁比奥共同提出了一项两党法案,旨在促进香港的人权,并制裁涉嫌“破坏香港基本自由和自治”的官员;她也是《维吾尔人权政策法》的共同发起人之一,该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对在新疆所谓的“侵犯人权”的外国个人和实体实施制裁。这些立法行动或表明她若当选美国总统,未来有可能在有关香港人权、制裁香港官员和新疆等议题上,将采取更强硬的立场和措施。

主打议题:经济复苏与人民福祉

同时,我们在分析中也发现,在贺锦丽最热门的前50条推文(根据点赞、转发和评论数的综合衡量)当中,关于经济复苏与人民福祉(Economic recovery and people's well-being)的话题被频繁提及。

诸如“Work” 、“Families”、“Communities”、“Lives”等关键词(如图3所示),在贺锦丽社交账号推文中分别出现频率为119、84、77和76次,或显示出贺锦丽对经济复苏和人民福祉的关注。其中,她在8月17日的推文中曾回忆儿时的成长经历时,表示:“当生活成本上升时,这种情况只会变得更难。当我当选为总统时,我将把降低成本和增加所有美国人的经济安全作为首要任务。”

图3:贺锦丽的推文关键词分析

贺锦丽的推文内容频繁出现上述关键词,相信她是希望以创造就业机会、支持工薪家庭、改善社区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等议题,吸引那些在经济议题上有诉求的选民。在她当前已公布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她还特别关注中产阶级和工薪阶层的需求,强调经济政策的公平性和包容性——包括为首次购房者提供抵押贷款援助,为新生儿父母提供税收抵免优惠,以及禁止杂货店哄擡物价以帮助抑制通胀。她更计划创造“一个机会经济,让每个人都有机会竞争,并有成功的机会”。

虽然包括特朗普在内的不少外界,将贺锦丽上述的“机会经济”理念,批评为具有“共产主义”倾向,并认为这仅仅是一种竞选策略,旨在局限地巩固她在特定选民群体中的基础支持,而非提出广泛而有效的政策措施。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美国当前的经济困境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正在逐渐加剧。

如果贺锦丽当选下任美国总统,她将面临解决国内经济问题的巨大压力。美国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已使她无法在处理对华政策时任意行事。因此,在面对需要缓和的局势时,她可能会选择更为谨慎和缓和的对华态度,哪怕是暂时的调整。当然,这种可能的暂时缓和,并非预示著美国未来不会与中国在经贸领域开辟新的战线,而是将基于美国国内经济和整体国家利益来权衡与考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贺锦丽如当选美国总统,近期内可能会寻求更加务实和灵活的对华经济政策。在确保国内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大前提下,她可能会更妥善处理作为美国重要贸易伙伴的中国的经贸关系,这一过程无疑将为未来的中美关系走向增添新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也是对全球经贸格局的重要考验和调整的过程。

2024年8月22日,美国副总统、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贺锦丽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压轴演说结束后,她与丈夫任德龙,还有她副手沃尔兹及夫人一同站在台上手牵手,将大会气氛推上高峰。(Reuters)

总的来说,贺锦丽在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挑战时,对华可能会采取更加审慎和务实的政策取向,以平衡国内外利益,促进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此举可能意味着,美国短期内不会轻率地在经贸领域对中国进行重大变革或冒险行动,而是更加注重稳健和可持续性。

此外,我们在用人工智能情绪分析模型对有关贺锦丽的推文的分析当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2023年8月21日至2024年8月20日期间,共有约845万条关于贺锦丽的推文评论,在这些评论中,网民的负面情感占比高达34.6%,中性情感占比为44%,正面情感占比只有10.8%,未涉及情感内容的占比为10.6%。

网民对贺锦丽有较高的负面情感,主要涉及对贺锦丽的个人表现、表达能力、人格特质和过去个人私生活等的批评,以及在一些评论中,部分男性选民还会对贺锦丽这一女性执政者身份产生质疑,或出于种族观念排斥非裔政客执政。

我们在分析中还发现,贺锦丽推文的回复中,女性用户占比为32%,高于总统拜登推文回复中的女性占比29%。这表明,作为女性候选人,贺锦丽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吸引女性选民的关注。

为降低网民对她高达34.6%的负面情绪,我们发现贺锦丽近期频繁在社交媒体中使用Freedom(119次)、 Women(101次)、Reproductive Freedom(91次)此类主要围绕选民自由、健康与权利保护等有利于讨好选民的关键词。在她的推文中,贺锦丽还常以女性的视角进行呼吁,如在其7月29日的推文中曾公开抨击前总统特朗普的禁令,并承诺:“现在,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生育年龄女性生活在有特朗普堕胎禁令的州。当我成为美国总统时,我将签署一项法律,恢复和保护每个州的生殖自由。”贺锦丽多次表达对保护女性生殖权利的立场,并批评既往政府在这些方面的政策。她呼吁立法来恢复和保护这些权利,这显示出她试图将自己定位为女性自由和权利的捍卫者,以此获取更多女选民的支持。

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国际数据与舆论研究中心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舆论等,此文章由研究中心所有成员共同研究和撰写。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