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凯.杰语|推动低空经济,建设未来城市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郭凯杰

记得不少以未来世界为题材的科幻电影之中,城市跟现实其中一个最大的分别,正是各种无人飞行的仪器大行其道。无论是运货还是载客,无人仪器都挥之即来;城市运输不再限于平面前进或者垂直上落,而是多了一个维度。

随着科技进步,此情景正在成为现实。昨日深圳市政府发表文旅计划,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派发一万张低空飞行产品体验券,让游客可以免费乘坐空中的士,两条观光路线可以观赏市中心、深圳湾、盐田港等地。香港近年流行北上消费,相信这种新体验对于市民而言都将有不少吸引力。

在深圳,低空经济已经成为了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去年年产超过900亿人民币,开通77条新航线,更聚集1700多家以大疆、美团为代表的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据中国民航局测算,2023年全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经超过5,000亿人民币,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水平。在美国,联邦民航局于2023年发布《先进空中移动执行计划》,研究预期203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50亿美元。

在香港,低空经济近来也成为了热门话题。不少议员纷纷推动政府发展低空经济,不过具体措施却只闻楼梯响。香港固然是高楼林立、人烟稠密之地,为了低空经济增加难度,但深圳又何尝不是?可见事在人为!

要发展低空经济,首要问题在于使用场景及安全性:在哪个地区适合进行实验,法规上又该如何配合呢?的而且确,低空经济涉及基建设施、法规、物流、交通等安排,很多现有社区未必可以立刻进行试验(如建筑物的招牌,后巷的杂物等都会构成限制);但在新发展区、维港等海岸带、以及人口密度较低的离岛区域呢?无人机航线涉及物联网、地理空间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或需地面基建加以配合;但如果在规划北部都会区以及交椅州人工岛的时候没有充分纳入考量,自然会陷入建好后依然未能配合的死循环。

近年无人机兴起之时,特区政府制定了《小型无人机令》(第448G 章),并已于2022年6月生效,对于注册、标签、培训、保险作出多项要求。在法例规定下, 香港只有250克以下的无人机才无需申请许可,飞行高度不能超过100尺、即约30米。在香港施加限制的同时,深圳早于2019年发布《深圳市民用微轻型无人机管理暂行办法》,确定了开放120米高度以下空间的方针;更提出2025年全市120米高度一下空域开放比例要达到75%。

当年制定法例之时,大众比较关心无人机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免以规管为基本方针;到短短两年后却时移势易,法例是否需重新进行检视?当然,除了法例需要放宽以外,政府也需要积极建设基础设施网络,包括起飞/降落点,并打造载客及物流运输、社区配送、公共服务的空中网络,更需要有高效率的管理机制,方能让低空经济逐步发展。

在世界争相支持低空经济、面向未来之际,香港应审视自身在科研、融资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其中;更应拆墙松绑,让低空经济实实在在的成为对内便利市民、对外吸引游客的举措,而非一般人难以接触的噱头。虽说香港已经慢于不少经济体,但如果政府能拿出决心,相信发展低空经济依然大有可为!

作者郭凯杰是团结香港基金助理研究总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亦是政府咨询委员、大专讲师及顾问、专栏作家。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