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你讲|低空经济如何因地制宜?
来稿作者:林素蔚
香港社会对“低空经济”的讨论已有一段时间,虽然当局表明会积极研究,但似乎至今仍未有具体的“路线图”。反观内地,有关方面可以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笔者先后到内地多个城市考察,可说是大开眼界:从城市外卖配送、灭火、灭罪,到乡村的电力巡检、生态评估、观光旅游。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赛道,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作出全面部署。香港如何落实?推动低空经济,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擎之一,而关键则在于因地制宜。尽管内地的无人机技术百花齐放,但部分技术应用在香港不能说不适合,但似乎并不实际。因此香港日后在推动该产业发展时,必须要小心考虑本地的状况,利用好香港优势。
引进重点企业
趁立法会休会,笔者上周到江苏及浙江考察。当中曾到访三处与低空经济相关的地点,包括参观无人机公司,飞机制造商等等。他们未必是行业的佼佼者,但技术水平相当不错,先不说军用无人机技术有多先进,消防无人机已相当厉害:遇到高层建筑起火时,可由城市消防指挥部启动预案,派遣多架消防灭火无人机快速到达现场,既有破窗功能,更可依不同火情搭载不同的灭火装备,如高楼灭火弹、泡沫水带、干粉罐等,应对各种复杂火灾场景,相当适合高楼林立的香港。
位于无锡的飞机制造商的产品也相当出色,这是一家中德跨国合资企业,能够制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水陆两用飞机供私人、企业和政府公用,为推动当地低空经济提供了更多选择。事实上,当地的产业配套也十分完善,除了提供飞机驾驶证课程,更有跳伞等旅游项目。香港正推行“无处不旅游”,若然在西贡设点予游客跳伞,相信也能吸引不少人前来挑战。
上述的只是本次考察行程的冰山一角,而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通点:希望把业务拓展到香港。此举的最大作用便是利用好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角色,把产品更容易地销往全世界。据了解,目前内地的无人机企业已超过3000家,无论在生产还是飞行上都累积了一定的数据。因此,港府若能为他们“铺桥搭路”,更主动地物色一些龙头企业,相信能够填补香港的“空白”助力香港的低空经济走得更前。
无人机送外卖不切实际?
深圳有关低空经济的发展,应属全国领先。“美味不用等”当然是理想状态,不过是否适合香港呢?笔者早前亦与提供无人机送餐服务的美团到将军澳进行实地考察,探讨来往将军澳工业邨和海滨长廊航线的可行性。
不过,只要实地参观过内地有关技术,以香港楼宇的密集程度,即使在法律了上拆墙松绑,亦难以被广泛应用。若然只是为了吃上一口外卖,“过五关斩六将”,似乎是“捉错用神”。
参照内地经验,某物流公司,早在2018年已经尝试用无人机派件,现时已发展到跨市送货。内地不少医院亦用无人机运送紧急救援医疗设备、药物等,构成“低空生命线”。
因此,香港设立航线时,可从建筑密度较低的地区“先行先试”,并做好长远规划。未来则要因地制宜,无人机公司可与商场、地产商合作,预留特定位置予无人机升降;设特别通道,把新鲜食材直接送往食肆;亦可以为大型网购公司做仓库配送服务、运送药物、血液样本;甚至推动香港与大湾区的跨境物流。
制定统一标准 构建低空监管平台
日前,深圳已推出全球首个智能融合低空系统SILAS(Smart Integrated Lower Airspace System),又被称为“低空大脑”,能够针对当前低空经济发展中亟须解决的痛点问题。香港亦要“行快两步”,积极借鉴内地经验,推动低空经济。
不过,要推动该领域的发展,亦不是没有痛点,包括在密集的楼宇间,如何确保讯号稳定;不同公司拥有不同类型的飞行器,性能、安全标准不一,保险产品并未保障低空事故等等。更重要的是,低空经济不断发展,就一定要确保各种飞行器“各行其道”。当中涉及通信、导航、监察等问题,而政府亦必须把这些信息数字化、智能化,才能让空管系统能够处理如此复杂的航空数据,并与飞行器进行及时有效的通信。因此构建低空监管平台同样是重要一环。
作者林素蔚是立法会议员(新界东南)、注册社工。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