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党|推进香港改革事业 关键在人与思想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周小稞

7月中旬,世人瞩目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按照惯例,香港各界纷纷对此做出表态,一方面备受鼓舞,一方面大有可为,还一致表示将积极把握国家发展机遇,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只是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官式”表态适用于“各类”全会,却与“三中”全会关联不大。“三中”全会的核心在于“改革”二字,但香港上至特区政府、下至各类管治阶层的表态中却基本上看不到、也听不到“改革”二字,仿佛这两个字为中国内地专用,与香港无关。

当然,香港社会也有一些与时俱进的声音。譬如在三中全会前,内地出身的资深媒体人“靖海侯”就撰写《香港的改革期待》一文,指出唯有改革才能守住香港的优势地位。而在三中全会闭幕翌日,全国港澳研究会顾问刘兆佳也发表《以三中全会精神推进香港的改革和发展》一文,指出港府有需要提出一套经过严谨研究、深思熟虑和又切实可行的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发展策略。近日香港01于品海则发表《发展与改革——三中全会给香港的提示》一文,重申香港勿再囿于西方发展理论,而是应以国家为师,认真改革、做好发展。

其实,最早倡议香港推动全方位改革的政治团体当属紫荆党。过去几年在党内刊物《紫荆周报》中,紫荆党曾经发表数十篇文章批评香港现时各项制度存在的弊端,指出香港需要通过全方位的改革,以从根本上解决香港面临的深层次矛盾、走出香港陷入的结构性困局。在2023年提交特区政府的施政报告建议书《聚焦改革 重焕香港生机》中,紫荆党呼吁以改革化解深层次矛盾、以改革推动经济转型、以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在2024年提交特区政府的财政预算案建议书《标本兼治 化解财政危机》中,紫荆党再次呼吁通过改革破除香港日益显现、日趋严重的财政危机,防止财政问题沦为香港新的深层次矛盾。

对于推进香港的改革事业,中央的态度一直是明确的。早在2022年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明确要求香港“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篱”。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后不久,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北京会见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时明确要求香港“识变、应变、求变,通过改革实现更好发展”,并且“希望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深入理解和领会三中全会精神,把握机遇,锐意改革,主动作为,加快推进香港由治及兴”。而作为喉舌的香港文汇大公更是在三中全会后以社评或来论的方式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包括《通过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篱》、《锐意改革创新 激活新质生产力》等,为香港的改革事业“鼓与呼”。

反观特区政府,对“改革”二字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对中央的一再要求以及香港各界不断出现的改革呼声则是“楼梯向都听不到”。最近一些特区政府官员针对社会各界一些改革建议的表态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行政主导部门对既有制度的依恋及对改革建议的抗拒。譬如针对市建局出现的资金缺口问题,有议员建议检讨同区七年楼龄赔偿机制,但发展局就直接回应目前未有计划检讨,并称现时集中处理强拍门槛事宜。针对有团体提出检讨出售房屋比例及定价机制,房屋局也是以现时主要关注缩减公屋轮候时间为由予以回绝。

香港现时绝大部分制度沿袭自港英时期,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制度在香港社会的移植。在近现代西方文明崛起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些制度不仅推动与维护了西方文明的全球霸权,也为其他文明所学习与效仿以推进各自的现代化进程。香港更是作为英国曾经的管治区而捷足先登,率先建立起一套英式并兼具一定本地特色的现代化制度。相比之下,中国内地两千余年来不断完善与固化的传统制度却在强大西方文明的冲击下经历了长期而痛苦的转型,在晚清失败的洋务运动后最终在中共的领导下通过不懈的改革完成了制度的涅槃重生。

香港的既有制度成功推动了自身的现代化进程,让香港率先成为大中华地区的发达经济体,香港社会尤其是参与建立、完善与落实这些制度的行政主导部门对这些制度表现出来的自豪、自信甚至自恋也确实可以理解。但任何制度都逃不过由盛及衰的历史定律,英国的制度如此,美国的制度如此,香港的制度也不例外。香港目前存在的各类深层次矛盾与结构性困局,从土地房屋问题到财政赤字问题,归根到底都源自这些问题背后的各类制度性弊端。仅仅通过对这些制度的修修补补而非系统性检讨与根本性改革无法在真正意义上解决这些弊端、在根源上化解深层次矛盾与结构性困局。如此香港何以“由治及兴”呢?

从1978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到2024年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共领导的这场伟大的改革运动已经历了近半个世纪,而改革的步伐丝毫未见自满与减缓的迹象。和晚清失败的改革运动相比,中共领导的这场改革运动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在于有强烈改革意识的中共的强力领导。邓公在1992年南巡时曾说过一句狠话:“谁不改革,谁就下台”。其实邓公的这一思维从1978年改革伊始就一直加以贯彻,最终确保了改革的持续不懈与制度的脱胎换骨。在中央领导下的香港,其改革事业也势将遵循同样的思维。唯有此,香港的改革事业才不会被延误,香港才不会拖“中国式改革”的后腿。

作者周小稞是紫荆党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