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改革上网电价计划 跟上国家新能源发展步伐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袁顺围

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当中提到电力体制改革,提倡优化居民电价制度,并加快规划新能源体系及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内地近年积极发展绿电(Green energy),现时多项数据已达世界第一,反观香港在这方面进展缓慢,上网电价计划推出6年,总发电量仍不足1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量,而计划限制亦多,有效期只到2033年底,没有为超过1兆瓦(MW)的大型项目定出电价,导致本港绿色能源发展规模难以全面扩大,特区政府要实现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难度也大增。

全球近年也在大力发展绿电,内地早年已建成单机容量世界最大的白鹤滩水电站,太阳能电池全球专利申请量亦超过12.6万件,排世界第一。全国各地现已设置了217吉瓦(GW)的太阳能发电(即21.7万兆瓦),同比增加55%,地点从内蒙沙漠到中国西南部山区,以及全国各地建筑物屋顶。香港地方细,所产生的绿电,主要来自太阳能发电,规模当然不能与内地相比,但笔者认为,作为国际大城市,步伐跟上国家发展及全球趋势应是最基本要求。

现时本港有两种形式鼓励多用绿电,企业或个人可安装太阳能板发电,透过2018年推出的上网电价计划卖予中电或港灯,另一种形式是国际社会近年兴起的所谓“绿证”交易(中电称为“可再生能源证书”),企业以认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的方式,减少业务上的碳排放。前者较为人熟悉,普通市民以至大企业也可参与,亦相对简单,即是只要安装太阳能板发电,再卖给两电便可。

笔者相信,上网电价计划理论上越普及、系统发电容量越大越好,但事实却非如此。截至今年3月底,上网电价计划获审批的总发电容量仅为387兆瓦,只相等于95,500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计划为人诟病的主要有两点,第一,超过1兆瓦的大型发电系统,两电没有一个定价,只称“安排按个别情况考虑”,这局限了计划的规模,亦变相不鼓励参加者大规模生产绿电。第二,计划列明2033年以后,参加者的发电系统所产生的电力,两电不会购入,即意味计划9年后会完结。众所周知,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投资成本相当高,大型系统尤甚,若安装不足10年后便无法将电力卖予两电,甚至可能要拆除,必然会令有意参加者却步。

为了令上网电价计划不再局限在中小型规模,笔者建议,政府应先延长计划的时效,发出明确讯息,让个人以至大型企业也放心全力投入参与。同时,当局亦应以创新思维鼓励大型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发展,政策上必须灵活变通,不应采用一般项目的处理手法,并弹性处理各项系统要求,务求促进商界踊跃利用闲置地方发展大型太阳能系统。另外,政府亦可成立专责小组处理所有提升绿电生产量的项目,协调环保署、地政署等部门,以加快整个流程,令计划的总发量大幅提升。

有能源集团主席预计,2035年太阳能发电只会占全港发电燃料组合约1%至2%,但政府期望在2035年或之前,把可再生能源在发电燃料组合中所占比例,提升到7.5%至10%,往后在2050年前进一步提升到15%,并实现碳中和。笔者认为,如要达到这目标,政府必须全方位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基础设施,同时要有更多措施鼓励多用绿电,故改革上网电价计划事在必行,否则不单本港碳中和目标泡汤,更随时可能影响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及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

作者袁顺围从事物业管理近十年,曾任职房屋事务主任。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