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党|让市场成为香港创科发展的主体
来稿作者:周小稞
刚刚过去的6月,香港的创科市场可谓好戏连连。6月12日,被称为“港版淡马锡”的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本港“独角兽”、行业领先的视觉AI公司思谋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拉开了港投公司战略投资项目的序幕。6月13日,首间按照“18C”机制上市的特专科技公司、以AI和机器人驱动的创新研发平台公司晶泰科技成功在港交所挂牌。6月24日,港投公司再下一城,与百度创办人李彦宏旗下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司百图生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香港发展成为国际生物计算港。6月28日,香港科技园公司一次过与11间先进制造策略伙伴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香港的新型工业化程序。
面对香港创科市场近期展现的强劲势头,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孙东就不无自豪地告诉传媒,新一届特区政府在2022年提出的、五年内引进至少100家具代表性创科企业的目标,经过过去两年的艰苦努力已提前三年基本达成。这些企业均来自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先进制造、新能源、生命健康科技等领域,其中至少有20余家领头羊企业。财务司司⾧陈茂波对于香港过去两年在创科方面取得的成绩更是溢于言表,指出本港的创科生态圈正日趋蓬勃,培育与支持的“独角兽”已多达20间,市值总额已达数百亿美元;更多的好消息还将陆续而至,香港的创科发展正转入“进攻”阶段,有望在新领域抢占“先行者优势”。
笔者对香港发展国际创科中心一向持审慎乐观态度,主要是考虑到香港在发展创科产业上确实存在诸多不利因素甚至劣势。譬如说,高昂的租金与人工导致创业成本过高,最聪明的学生大多报读医科、法律和商科导致STEM人才过少,制造业严重空洞化导致工业基础过差,有限的市场容量与腹地导致用武之地太小等等。正是因为这些不利因素与劣势,过去十余年来,虽然政府累积投入多达两千亿港元资金支持创科发展,但总体的成效仍然差强人意。令人欣慰的是,新一届特区政府上任以来在促进创科产业发展上确实真抓实干,虽然新投入的资金不算显著,但取得的成绩却是有目共睹。对此笔者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不过,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香港在推动创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这其中最值得警惕的就是政府在发展创科产业上扮演了过重的角色。目前香港几乎所有重要的创科举措都是由科技园、数码港、港投公司等几家官营机构主导。大大小小的创科企业基本上都以科技园或数码港为基地,就连宁德时代这样的行业“巨无霸”在香港开设国际研发中心,也要借用科技园的场地与平台才能成事。而港投公司更是几乎垄断了香港创科市场的资金来源,管理着包括“香港增⾧组合”、“策略性创科基金”、“大湾区投资基金”及“共同投资基金”在内的高达620亿港元的政府资金。在日渐蓬勃的本港创科生态圈,几乎看不到来自民间的创投机构与资金,也见不到香港既有工商企业的身影。这不仅与美国的创科生态圈不一样,也有别于内地的创科生态圈。
在推动创科产业发展中,政府是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尤其是当创科产业落后于人时,政府的引领作用就显得尤为关键。新加坡与内地就是这样的成功案例,没有政府的引领与扶持,弹丸之地新加坡不可能在诸多创科领域跃居区域领先地位,内地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在诸多领域实现令人瞩目的“弯道超车”。但即便是再优秀的政府也不能完全取代市场在创科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就如经济发展也是由市场而非政府主导一样,因为市场这只亚当斯密眼中“看不见的手”是哈耶克心中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忽视了市场的作用,政府的行为即便有一时的成功但也不能持久。最近由私人与市场主导的美国AI产业跑赢由政府与计划引领的中国AI产业就是最新的一个案例,十五世纪西方人的航海冒险而非郑和“七下西洋”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则是另一个更为经典的案例。
正是因为市场在创科乃至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一向强势的内地政府也不敢轻易置市场于不理。笔者最近听闻,北京市政府筹措了1,000亿元人民币资金投资创科,但这笔资金却并没有完全交由官营机构来运作,而是大部分交给了市场上最优秀的一批创投基金来管理。内地可以这样操作,香港的政府扶持基金为什么不能呢?更何况港投公司本身并没有让人信服的创投成绩。与此同时,市场力量的缺失也让政府在作出创科决策时容易脱离实际,甚至好高骛远。譬如说,最近AI产业获得市场猛烈追捧,香港也试图抓住这一“风口”,提出要打造香港的AI领导地位,但香港有何优势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呢?
让政府在创科产业发展中继续唱“独角戏”,理论上不可行,实践中也不现实。过去五年港府向创科领域投入了1,500亿港元,包括新一届特区政府上任以来设立的100亿港元生命健康科技基金、100亿港元“新型工业加速计划”及300亿港元“共同投资基金”。年年财赤执行大大削弱了港府的资金储备,未来再这样大规模投资创科已不大可能。港府亟需调动民间与市场力量推动创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让市场力量看到投资创科的利润空间与盈利前景。为此,政府应放下那些脱离实际、好高骛远的创科计划,更多关注那些能帮助解决香港现时需要、满足香港现时需求的创科项目以吸引市场力量的加入。譬如说,培育数字化应用公司以帮助香港尽快搭建起数字化政府与数字化社会、扶持AI赋能公司以帮助提升香港专业服务的效率等。有了市场力量的不断加入,再加上政府有效的引领,香港的创科才会真正“火起来”。
作者周小稞是紫荆党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