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凯.杰语|港人为何北上求医?
来稿作者:郭凯杰
近年来港人北上消费蔚然成风,除了餐饮零售以外,求医也是另一个令不少人议论纷纷的趋势。骤眼看来,香港医疗水平享誉国际,理论上不应有此需求;现实却是,自牙医开始,越来越多深圳乃至整个大湾区的医疗机构中,港人客户的占比越来越高——其中深圳就以“国际医疗旅游试点”为招徕,不少医院每年录得数万计港人到当地就诊。
其实当我们细细思量,北上求医实属再正常不过的市场行为。香港公营医疗体系人手不足乃众所周知:只要被判断为非紧急,不少诸如视网膜、手足关节等的小手术动辄等上一年半载,对于老年人比例逐渐增多的市民而言非常不便,有时候更有“小病变大病”之忧。如果不想等,就只能到私家医院就诊;原本千元港币的开销立刻变成数万、甚至数十万港币,就算是一般中产家庭都未必能轻易负担。
当此之际,在内地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北上就医自然成为中间落墨的选择。由于两地医疗成本(包括器材、药物、薪金等)的差异,市民有可能以低于本地私家医院的价钱得到贵宾级别的服务。另外,内地医疗的成本优势也部分可归因于药物价钱。由于内地人口基数多、医疗市场较香港大,采购药物的时候相对香港有更高的议价能力,部分罕见病的标靶药物在香港的价钱可能是天价,但在内地却相对容易负担,令社会出现检讨采购药物机制的声音。
人口基数的优势也影响到医院的管理模式。笔者日前到连续七年被评为全国“社会办医” 第一名的佛山禅城医院交流,发现同一病症由于在当地的病例较多,已经像工厂一般形成了流水线作业;医疗人员的分工更细、除了服务更快也令造价变得更便宜,对港人具有不少吸引力。
政府今年初公布了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包括了5所综合医疗机构及2所牙科机构;相关安排正在开展,也在可见将来会逐步拓展。除了政府福利将可跨境使用之外,另一个趋势是医疗保险的安排;目前如果市民在香港购买医疗保险,现在难以如同本港的“出院免找数”安排、直接从医疗卡扣费,令病人承担未能理赔的风险;不过,在上述趋势之下,不少保险公司已经积极与内地医疗机构进行合作,此等安排在可见的将来将会变成现实。
随着大湾区市场持续深度融合,上述情况不免为本港医疗机构带来竞争及挑战。不过,从政府角度而言、病人福祉自然应该是最大的考量,故可以从医疗记录的跨境安排、港澳药械通的进一步拓宽、医疗保险及资金的跨境流通等方向更进一步,让市民在有需要时可享有就医自由、受惠于不同医疗选择,更可推动跨境医疗创新,令香港成为中西药品的桥梁。同时,市场的开放也是本港医疗界别精益求精、发展医疗旅游的机遇;本港医疗机构在不少领域都领先世界,有巨大的潜力发展为部分病症治理及疗养的服务枢纽。相信在各界共同努力之下,定必会为医疗领域带来新一番气象。
作者郭凯杰是团结香港基金助理研究总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亦是政府咨询委员、大专讲师及顾问、专栏作家。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