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凯.杰语|发展教育枢纽,此其时也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最近国际高等教育评级机构QS公布世界大学排名,香港的五所世界百强大学排名跃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实属可喜可贺。该排名除了印证香港院校的研究、教学、毕业生表现、国际合作等指标维持高水平以外,更印证了香港发展为国际教育枢纽、吸引全球人才的潜力。

撰文:郭凯杰

去年政府于施政报告提出将香港发展为国际高等教育枢纽,引来社会不少回响。高等学府不单是培育人才的地方,更是文化输出的载体、吸引人才的磁铁。世界多地青年对于到欧美留学多年来趋之若鹜:这些院校不但能对全球人才择优而取,输出文化及价值观,毕业生更会有不少留在当地就业,落地生根。香港是否具备欧美等地的条件吸引国外人才?诸如港大风波等影响国际声誉的事件固然要避免,但要发挥教育枢纽的功能,首要的工作还是提升院校乃至课程的吸引力。

笔者四月到上海出席QS高等教育峰会作分享嘉宾,有幸与众多国内外院校代表交流。不少到内地办学的国外院校都富有自身特色,在如音乐、戏剧、或者商业等领域有着独特的历史及优势,能吸引国内外专才就读,香港可以借鉴一二。在现今越加激烈的竞争之下,传统课程越来越难突围而出;反观香港在十四五规划、八大中心的背景下有着充裕的条件发展众多特色课程。例如,最近国家的航天员选拔工作就选取了一位来自香港的载荷专家,掀起一股航天热;香港在航天工程的研究领域有不少成就,去年才有首颗港制卫星升空,为何不趁机拓展航天课程?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诸如艺术、知识产权、运动管理、中医药、海洋安全,在目前的国家战略布局之下都大有可为!

上述课程对于培养多元人才而言非常重要,但部分并非由传统的综合型大学提供、而是涉及专注于特定领域的自资院校。不过,后者无论是学术能力、规模、还是各项配套都与传统大学差距甚远。当目标为吸引国际青年人才,宣传能力跟配套设施都十分重要:留学生首先要知晓香港有此等课程,来到香港更要有可负担的住宿设施等助其融入香港生活。

香港发展教育产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俱备、只欠东风,政府需好好把握,令全球人才聚集香港。(资料图片)

香港的院校未有在国际舞台上大规模宣传,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对于院校而言,借助香港品牌,多年来在内地招生相对容易:数场活动已经能招揽成百上千的申请人,相对到东南亚乃至中东,其相对成本要高得多。问题在于,长此以来香港的国际生源逐步单一化,对香港作为留学之地的吸引力有害无利;而且当竞争加大、内地本身也面临少子化问题的时候又该如何应对?从政策而言,需给予适当诱因及支持,鼓励院校更积极拓展课程生源,方能令香港的教育品牌变得可持续。

香港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而相比起金融,人才更是百业之母。目前香港发展教育产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俱备、只欠东风,政府需好好把握;令全球人才聚集香港,才能进一步推动香港乃至大湾区的未来发展,发挥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

作者郭凯杰是团结香港基金助理研究总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亦是政府咨询委员、大专讲师及顾问、专栏作家。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