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吸纳年轻高端人才应以等价交换为基础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徐毅兴

本港人口老化问题日益严重,政府近年积极抢人才以增补劳动力,但早前小红书有关“以优才计划入境后无法在港享有各项福利”的帖文成为热话,揭示当局要更贴地去了解外来人才的想法,并且定下抢人才的清晰方针。笔者认为,如只为短期需要而药石乱投,吸纳年纪偏大、只求“著数”不想真正落地生根的一群,5至10年后这些人才又会变成半退休或老化群体一员,对社会贡献有限。因此抢人才必须以年轻专才家庭为主要对象,更重要是透过制度灌输“有权力就有义务”的想法,订立适当来港条件,互有得益、各取所需才能缔造双赢。

人口老化其实是全球都需面对的难题,联合国人口分析报告指,全球65岁或以上人口到2050年将达16亿,在拥有逾100万人口的地区中,预计香港届时会成为全球人口老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南韩及日本分别居第二及第三位。特区政府预测到2046年,65岁或以上人口将增至36%,即每3人便有多于1人是长者。世界各地应对老化问题的方法,除了鼓励生育外,都是引入移民及专才,改善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否则长远必会令公共开支负担日益沉重,经济失去动力。

截至今年5月底,本港各项人才入境计划共收到超过30万宗申请,近19万宗已获批,已有超过12万人到港。笔者认为,数字并非最重要,因很多计划推出初期,申请也十分踊跃,关键是当局必须要有“重质不重量”的思维,针对香港长远所需,吸纳最能帮助到社会整体发展的人才,例如以年龄40岁或以下人才为首要目标,最好已婚或有家庭,并具备港人较缺乏的专业技能。

翻查资料,政府现时要求最高的人才计划是“高才通”,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去年曾透露,获批的“高才通”人士,三分一为30岁以下,40岁以下约占七成,50岁以下占逾九成。“高才通”至今已接获逾8.5万宗申请,暂批出约6.8万宗,这批人士现时有54%已在港成功找到工作,主要投身金融、创新及资讯科技和商贸等行业,每月收入中位数约5万港元,这正正符合“年轻高质”的条件。

笔者认为,“高才通”应是政府往后重点力推的计划,当局甚至可考虑提供一些优惠条款,以进一步吸纳更多已婚或有小孩的人才申请此计划,因为一般来说,有家庭人士较倾向在一个地方落地生根,稳定性较单身人士高,亦更有机会在此长远发展,而他们的孩子也可能是未来本港的劳动力来源,这绝对有助香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不过,正如本文开首所讲,为免吸纳到一些只想“攞著数”的人士,在所有人才计划中,也要有适当条款,保障双方。例如年轻高质者,可更快获得港人身份或享有更高福利,有小孩的高端人才,教育上可获适当安排,但同一时间,他们也要达到一些要求,如来港首2年不可离境超过90日或者120日,必须有固定居所,并非只是短租酒店的过客等等。这表面看来有点市侩,但说白一点,人才或移民计划就是互相获取想要的利益,像企业招聘员工一样,人才越有条件,议价能力越高,可获的待遇就越好,而政府想与世界各地抢夺高端人才,就要提供良好福利待遇,某程度上是一种等价交换。

孙玉菡局长早前回应小红书帖文事件时表示,深信有意来香港的优才是着眼于本港发展机遇和优势,“若有人以享有福利作为来港目的,并非正确心态,亦有违优才计划的原意,最终不会成功融入香港这个大家庭”。他所讲的是理想情况,但始终不能只讲一个信字,最重要就是建立一个有权力/利益就应该有义务又公平的“游戏规则”,确保制度内不会只单方面获益或单方面蚀底,以免令社会有“外人只会分薄资源”的负面感觉。

政府曾指出,高才通计划人才可为香港带来每年约340亿港元的直接经济贡献,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约1.2%,姑勿论这预测是否太过乐观,但在本港经济复苏缓慢、政府财赤及移民潮下,继续集中资源,引入最有机会落地生根的一批真正高端人才,刻不容缓,否则当人才们选择流向新加坡或欧美,剩下只求福利又没有贡献的庸才流入,最终只会得不偿失。

者徐毅兴是任职跨国企业的八十后工程师。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