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珊|粤港澳大湾区命运共同体“煲汤论”
粤港澳大湾区命运共同体和精神家园如何发展,最近出现了一个妙喻“煲汤论”,在第二十届文博会举办期间,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人文湾区 机遇湾区分论坛也在深圳举行,两岸三地文化名人畅谈湾区人文精神,为共建人文湾区建言献策。与会嘉宾纷纷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共同体,更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需要构建共同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各地城市文化在“混合、发酵和累积”的过程中,共同熬出一锅热气腾腾的湾区文化“高汤”。
来稿作者:杨莉珊
香港艺术学院前院长、香港中文大学客席副教授、《城市如何文化》作者茹国烈以“大湾区城市文化交流与融合”为主题发表演讲,他指出,大湾区11个城市经历了多年的不同际遇,孕育了著名的岭南文化,城市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趋势也随着区域一体化不断加快。
谈及如何推动湾区融合,创建属于新时代的湾区文化,茹国烈提出了创建城市文化的三个动词,即“混合、发酵和累积”。“混合”指的是将大湾区的不同文化元素共同融合一起,“发酵”好比如面包需要一个发酵的过程,需要有时间、空气、湿度等,文化在“发酵”后会出现更多创意内容,而在“混合、发酵”后,文化还需要“累积”,也就是要储存不同城市、不同街道的文化和历史。茹国烈说,“文化是一锅汤,一个城市的文化是一锅滚动了几十年甚至百年的汤。岭南文化、湾区文化,也是一锅汤,里面已有不同的材料,只要利用得好,提高温度,加以混合、发酵和累积,在 11个城市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湾区文化能够很快熬成一锅精彩滚热的‘高汤’。”
清朝文人美食家李渔曾经在《闲情偶寄・饮馔部》中,写过“宁可食无馔,不可饭无汤,无汤下饭,即美味盈前,亦有时食不下咽”,对于汤有极高的评价,也反映出汤品在中国饮食文化里面,有无比重要的地位。
中国人喝汤的历史已有2700年之久,汤文化是中国人的饮食精髓。说起汤,当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广东地区的汤文化,每当早餐,市场上的各种汤药店铺,猪肉档,鸡肉档各种与汤有关的店铺人满为患,为的就是得到新鲜的食材,家里主厨的繁忙从此开始,食材从市场,到加工,到熬制,长达五六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等待,傍晚到来,家家户户都飘逸出一股鲜香。
广东人应该是最爱喝汤的一个族群!不少家庭的餐桌上,每晚都几乎有三𩠌一汤,当中汤水是最不可或缺的精华。香港人常饮的广东老火汤,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出五花八门的汤品,既鲜甜味美,也具有食疗功效,随季节转换,当中蕴含的饮食大智慧,都浓缩在眼前一碗汤里。广东汤结合了中国传统饮食的智慧及精华,就像著名美食家蔡澜所言,“广东煲汤的艺术,并不是外地人能够了解。身为广东人,已是一种福气”。
广东汤属于中国菜系中的“粤菜系”,其历史及文化由来渊远流长,广府人喝老火汤已经有数千年历史,《史书》上更有记载︰“岭南之地,暑湿所居。粤人笃信汤有清热去火之效,故饮食中不可无汤”。
“煲汤论”的妙喻,生动说明文化是一锅汤,岭南文化、湾区文化,也是一锅汤,在 11个城市的共同努力下,湾区文化能够很快熬成一锅精彩滚热的“高汤”。粤港澳大湾区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共同体,更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建成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需要构建共同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
岭南文化历史悠久,与煲汤文化一样久远。尤其以广府文化为核心,具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特征。在 岭南文化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于拥有辽阔大海的优势,最早期形成了以海为商的海洋文明,加上舶来文化的影响,具备了开放和广纳四海的文化基因,造就了多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明清以来,珠三角湾区就是一个城市,广州、深圳、香港、澳门、东莞、佛山、中山、珠海、江门都是同一座城市,这个城市就叫广州府,自设立以来,经济发达、商贸繁荣、文教鼎盛,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带和兴盛之地。
开启粤港澳大湾区地图,除会发现包含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亦包括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九个城市,其总面积达5万6千平方公里之广。大湾区11座城市,历史上各城市有着紧密和多元的联络和交往,彼此文化既有共同之处,也保留着各自的特色。在大湾区深化合作的理念下,文化共融对于共同发展具有时代意义。所谓文化共融,是指各地具有特质的历史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相互在保留各自特色的前提下,和谐共处,避免冲突。
迈过逾十年春秋,读懂粤港澳大湾区命运共同体“煲汤论”,以高含金量的议题设定和高浓度的思想智慧,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发展战略最具影响力视窗之一,它生动地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湾区故事、中国故事,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全球发展提供着智慧、信心和力量,中国的现代化也将继续为世界的和平繁荣稳定贡献“正能量”。
作者杨莉珊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会长。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