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方向|民意+科学 网约车落地正当时
来稿作者:刘畅
近期,行政长官李家超在行政会议前的记者会上提到,政府正积极研究网约车的法律问题和社会普遍对于点对点个人交通需求,预计7月将公布初步调研结果,并听取公众意见,以决定未来的政策方向。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网约车与的士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实现两者的共生共荣,以及政府在其中应扮演的角色。
民意:支持网约车落地
根据某媒体的网络投票,92.7%的受访者支持Uber,认为其司机态度和服务质量优于传统的士,并通过平台监管服务质量更有保障。相反,只有7.3%的人支持的士。另有约67%读者认为政府规管框架下可考虑向该类网约车发牌。这一结果反映了公众对网约车的高度认可。
数据:的士司机议价能力提升
另外根据政府提供的2009-2023年的士司机收入数据,我们也发现,在Uber等网约车服务进入市场后,出租车司机的净收入占比实际上有所提升。2009-2014年之间,租车司机(市区)的净收入占营运收入的比率大致维持在50%;而有Uber后的竞争之后,租车司机的净收入占比有上升趋势,平均每五年上升5%,至2023年 (引入Uber 10年),占比提升约一成至61%,新界和大屿山的士的趋势亦大致相同。这表明,网约车的竞争并没有削弱的士司机的议价能力,反而提升了的士司机的收入占比和议价能力。
的士vs网约车,不只是竞争
的士业界视网约车为威胁。最近就有的士司机自发组织“放蛇”打击Uber司机。行政长官李家超亦呼吁业界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诉求,而非诉诸“放蛇”等行为。这反映出,面对市场变革,部分的士业者仍然试图通过维护垄断来固守利益,而非通过满足乘客需求来赢得市场。长远来看,这种思维定会引领的士行业走向衰败。
网约车平台凭借大数据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利用移动支付提供无缝出行体验。这种新模式令出行更加便捷高效,也催生出众多创新服务。可以说,网约车丰富了市民的点对点出行选择,推动了出行服务品质的整体提升。从这个角度看,网约车和的士其实是一种互补的关系,而非你死我活的博弈。
对于的士行业而言,与其抱残守缺,不如主动求变。一方面,的士业界要从乘客的抱怨中汲取教训,著力解决服务质量差、管理混乱等深层次问题。另一方面,的士行业也要学习网约车的先进经验,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调度效率,优化乘车体验。事实上,的士与网约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了国际趋势。传统的士行业只有积极进行科技化改革,才能在竞争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政府:保障公众利益与市场公平, 创造多赢
网约车在香港拥有广泛的市场需求。但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其一直处于灰色地带,这不仅影响了网约车行业的健康发展,也给市民出行带来安全隐患。特区政府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新事物、新模式,以开放心态鼓励变革,在竞争中提质增效,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推动政策和技术创新,解决当前的困局。我们期待政府在7月提出的网约车规管方案能够平衡各方利益,为香港的士与网约车融合发展指明方向。
网约车落地:时不我待
网约车落地香港,已经十年,这不是一个新的问题。香港新方向乐见特区政府同样意识到相关矛盾存在的激化风险,勇敢的走出第一步,将在短时间内提出规管方向。但是,网约车落地,的士服务规管提升,第一步还远远不够,未来挑战还很多。特区政府要拿出魄力,坚持以民为本,以六百多万市民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的施政理念,加快网约车合法化的步伐。不只是让政策停留于在“研究”和“咨询”,任由的士业界绑架民意。香港市民已经等待太久,网约车落地,正当时。网约车落地,不仅是交通出行方式的改变,更是香港拥抱新经济、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一步。
作者刘畅博士是香港新方向总召集人。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