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党|把“留学香港”做大起来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周小稞

最近一段时间,特区政府一众司局⾧中,最勤力外访讲好“香港故事”的恐怕非教育局⾧莫属。刚刚蔡局⾧又率领香港高等院校代表团访问北京,希望配合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发挥香港的桥梁窗口作用,协力打造“留学香港”品牌。为此,八间资助大学还联合成立国际化小组,计划年内出访美、法、印度等地招生。对于教育局的这一计划,笔者是极为赞同的。在以服务业安身立命的香港,基于转口的国际贸易中心地位在下降,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也备受地缘政治变局的冲击,旅游、餐饮、零售等服务业更是在深圳同业高性价比的打压下岌岌可危,唯有高等教育仍保持著傲视周边的竞争力而成为香港为数不多的亮点。

香港的高等教育体系由英国人一手打造,按照英国的大学模版搭建。英美大学⾧期以来在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霸主与龙头地位也让香港的大学一直都处在亚洲的顶尖地位。根据QS的世界大学排名,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曾数年位居亚洲前五名,即便最近几年排名有所下降,但也基本上位列亚洲前十大,而香港大学在最新的排名中仍仅次于北大而位居亚洲第二。也因为此,香港的大学仍是内地学生海外留学的重要选项。以香港大学为例,2022-23年度来自内地的本科生、修读式研究生和研究型研究生分别达到2,887人、7,769 人和2,749人,较上一年度分别增⾧16%、42%和12%,势头之猛,历年少见。

除了依旧耀眼的招牌,香港八间接受政府资助的大学也大多有著稳健的财政状况,这与同为政府法定机构但却纷纷陷入财政危机的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市区重建局等形成了鲜明对照。各间大学披露的最新财务年报显示,除了香港城市大学出现 3.6 亿港元的亏损外,其它七间大学都录得了不同程度的盈利,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盈利更分别达到20亿和18亿港元,香港科技大学的净利率更高达 18%,不逊于大部分的上市公司。与此同时,各间大学也都累积了数额不菲的基金或净资产,香港大学的基金规模达到 320 亿港元,相当于年度开支的2.6倍,中文大学的净资产更达到年度开支的3倍。

可以说,无论是从“虚”的品牌角度还是从“实”的财务角度,香港的大学都能够肩负起打造“留学香港”品牌的大任,能够助力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特区政府需要精心扶持高等教育这一所剩不多的优势领域,一切政策的出发点都要著眼于提升香港高等院校的整体性价比与⾧远竞争力;而香港的各间大学也需要认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树立更高的标杆,确立更进取的策略,打造真正融合中西价值观、兼具中西竞争力的顶级学府。具体而言,笔者有如下建议:

第一、尊重独立办学的精神。香港的大学治理模式源自英国,而英国大学自身的治理模式也因为办学团体由教师群体转为地方精英而由最初牛津、剑桥的“内行治理”转为其它高校的“外行治理”。但无论是“内行治理”还是“外行治理”,英国大学业已存在的学术自治传统得到尊重,学术自由风气得以维护,而这也正是英美高校⾧期称霸全球高等教育的关键所在。香港的大学多由政府兴办,政府也确实有资格介入大学治理,甚至可以主导大学管理,但这样的做法显然与香港高校所承继的自治传统与自由风气相冲突,会动摇香港高校赖以生存的根基。因此特区政府需要小心翼翼地行使自身的权力,充分尊重香港高校业已形成并助力香港高校成为区内顶尖大学的传统与风气,在不触及国安底线的前提下避免将政治纷争引入校园,避免中大“校董事件”和港大“张翔事件”的再次发生。

第二、增强教学与研究水平。现今的香港,竞争趋于弱化,阶层日益固化,整个社会活力不足,暮气沉沉。这样的氛围也不可避免地蔓延至校园,导致各间大学的竞争力出现下降,在多家评选机构发布的榜单上的排名出现下滑。香港的大学亟需采取有效措施扭转这一危险态势,通过引入新鲜血液,通过引入竞争机制,重新激发校园的活力与动力。香港高校应该把握当前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机遇,尽可能多地引进遍布海外的华人学术精英,将学校整体的教学与研究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与此同时,香港高校可以借鉴内地高校的做法,强化KPI考核,通过优胜劣汰、奖罚分明,促进学校内部教学与研究水平的不断进步。

第三、提升大学的经营能力。目前香港各间大学约一半的收入都来自政府的资助,其中政府资助占比最高的是教育大学,近六成的收入来自政府的拨款,占比最低的浸会大学也有四成五的收入来自政府。但政府的财政家底毕竟有限,尤其当前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各间大学想要从政府那里拿到更丰裕的资助已不大可能。因此大学要寻求更大的发展,还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更好的经营,获得更多的收入。在这一方面,港大已经迈出可喜一步,通过招收大量一年制、学费昂贵的修读式研究生(2022-23年度同比增⾧近20%,占新生总数比超过60%),带动相关学费收入同比增⾧17%,而同期政府资助增⾧不足7%。相比之下,员工人数及本科生数与港大相仿的中大,因为没有发展这种一年制的生源,在校学生规模足足比港大少了15,000人,学费收入只有港大的五成四。

当学术自治的传统与学术自由的风气得到尊重与维护,当全球最优秀的华人学术精英齐聚香港高校,当香港的各间大学在相互竞争中活力重现而又资金充裕,“留学香港”不仅会水到渠成,更会“一位难求”,国际专上教育枢纽也将顺理成章成为香港新的金字招牌。

作者周小稞是紫荆党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