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职工运动在狮城有成就
来稿作者:陈文坪
劳动者权益要充分获得保障,这有赖于政府的关注,甚至立法,让各方遵守。新加坡雇员的权益在“劳资政”这一特别的组织架构中,获得良好的保障,无须通过街头示威,才能引起关注,是其它国家、地区少有的。因为政府重视劳工权益,雇主从政府推行的政策中获得更佳的经商环境,员工生产力提高为雇主创造更高价值也能获得良好的薪酬。这样的环环相扣,各方都能从中受益。
刚过的劳动节,新加坡政府内阁部长、国会议员、职工总会(职总)、工会会员齐聚一堂举行集会,分享劳动节的喜悦,不像其它国家工人还需上街游行争取权益。两方相比,更能显示新国劳资政和谐共生关系的重要。集会上,新国政府对提升劳动者的职业与前景更加关注,而维护劳工权益,政府更是不遗余力。时任总理李显龙在劳动节集会演讲中,不忘向劳动者致敬!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的感激之情,也说明一国总理怀着爱民之心与谦卑胸襟。
劳动节当天,世界各地许多国家的工人都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要求改善劳工权益,以及要求更高的福利。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土耳其、加拿大在内的欧美多国出现了示威游行活动;我们的邻近国家如巴基斯坦、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的工友也纷纷走上街头集会,要求政府以加薪对抗通胀。但是,数十年来,狮城的工人却非常珍惜劳资政的和谐关系。
回顾过去财政预算案,新国政府拨出1500元的培训补助给每位公民,让中年、壮年、老年的人士都能参与其中,掌握一技之长。2023年劳动节集会,新国说将进一步令技能创前程升级,把技能培训和终身学习作为政府与每一名雇员建立社会契约的重要支柱。
言犹在耳,今年2月公布的财政预算案,政府宣布年满40岁新加坡公民可获额外4000元的技能创前程培训补助。这笔教育补贴可用来进修专业课程,学习新技艺,为自己的人生作更多“投资”,从而加强就业能力,获得更高薪酬。
由此可见,新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是一以贯之,投资在教育、培训更是不遗余力;并以实际行动去支持、鼓励人民终身学习。人民通过进修课程,掌握市场不断推陈出新的知识与技能,不但为自己的就业生涯发展多一分保障,也为获取更高薪酬打下了坚实基础。
正是政府对每名国人进行更多投资,帮助他们掌握更好的在职培训、不断学习和提高技能,在整个工作生涯中获得更好的工作和机会,这样,狮城工人在劳动中争取更好的待遇而改善生活品质,创造更高的人生价值。
除此之外,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新国职总也在许多行业积极、持续不断推进渐进式薪金模式(类似最低薪资)。如率先在清洁、保安、园景三个行业强制推行,接着进一步扩展到电梯与自动扶梯业,还有废物处理、食品服务业、零售业、分层地契管理业、害虫管理业和太阳能科技业等。推行渐进式薪金模式,能为低收入者带来更好的工作和收入保障,有助于打造一个更包容、更公平社会。
尽管各方对渐进式薪金模式仍存在不同意见和争论,但总体来看,社会还是正面看待职总提出的这一措施来提高低收入员工的薪资模式。
其实,政府也不断优化为低收入员工的多项政策。如在预算案中拨出的就业入息补助(Workfare)来帮助那些收入少过“最低薪资标准”的员工就是一例。让低收入者能应付基本的生活开销。
回顾冠病三年里,虽影响员工的生活,但新国工人都能从政府的追加预算案中受益,得到补助来减轻生活费,企业也从预算案或追加预算案中得获得更多的财务支持。不但如此,政府为提高工人的生产力而制定了许多培训计划,甚至给予受训者高达90%的课程学费津贴;雇主为加强竞争力而给予工人更多、更全面的培训和学习;工人为提升自己、掌握新技能,也都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参与培训。面对冠病冲击的非常时期,比起其它国家、城市工人上街抗议,新国劳资政关系却紧密牢固、共体时艰、携手前行。即便面对不确定因素,新国也支持职总为工人请命,宣布雇主的公积金缴交率上调1%。实在是难能可贵。
新国职总秘书长黄志明在今年劳动节群众大会上说,过去三年,全国职工总会的会员增加约三成,目前已超过130万人,稳步迈向2030年、150万名会员的目标。他说,劳资政和谐关系是我国取得经济增长和为工友打造更好福祉的关键,这是工运、政府和雇主多年来建立的信任所取得的成果,我们决不能以为这是自然形成的。
后疫情时代,周遭国家失业率高涨,而新国的经济却继续增长,工人保有工作,对劳动者来说,比民主、自由应该来得实际,职总的付出有目共睹。职工运动在新国是成功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
过去数十年来,职工运动建立在“劳资政”三位一体的基础上,为新加坡的建设作出贡献,并取得多赢局面。正如时任总理李显龙在劳动节集会上说:“行动党政府、职总对广大员工的承诺已兑现。今后也会继续努力,实现所许下的诺言”。可见,在狮城,劳资政和谐共处,是职工运动成就的重要一环。
作者陈文坪是新加坡时事评论人,关注新加坡、马来西亚、中港台等地的政治时事和经济民生。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