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新加坡的大日子
新加坡新总理黄循财今天(5月15日)正式走马上任,成为新加坡建国五十九年来第四任总理;领导新加坡二十年的李显龙褪下总理身份后,转而成为国务资政。这个“地图上的小红点”在不足一个甲子内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从1965年不足10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近4700亿美元,人均GDP由516美元增长至 8.28万美元,成为全球最富裕国家之一。它的管治效能也有目共睹,并且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与交班制度,从李光耀到吴作栋到李显龙,再到黄循财,领导人交棒可预测性一以贯之,持久的社会稳定与经济活力也让人对新加坡的未来充满希望。
香港人对新加坡并不陌生,两地都曾经是英国殖民统治的远东城市,人口中华人占绝对多数,中英文都是官方语言,又都沿袭了英国的公务员制度,使用普通法,地理结构也相似。两地的经济发展也一直被作为比较的对象。早年香港与新加坡都是亚洲经济崛起的典范,两地同为自由贸易港,都曾在西方国家向东亚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浪潮中高速发展。
若用人均GDP作比较,两地曾经长期处于同一水平,香港甚至略胜一筹,1965年新加坡立国时,香港为676美元,此后两地增长轨迹几乎平行,到1997年香港回归时,新加坡人均GDP增长至2.64万美元,香港则升至 2.73万。然而,如果用龟兔赛跑比喻新加坡与香港的竞赛,迄今为止,新加坡显然是那只有韧力的乌龟,而香港则像极了中途睡了懒觉的兔子。
在众多反映经济表现的指数中,香港如今已被大幅抛离。新加坡 2022年的人均GDP比1997年增加了超过两倍,而香港只增长了不足一倍 ,升至4.9万美元,已不及新加坡六成。再以最近经常被提及的集装箱吞吐量为例,二十年前香港高踞全球首位(21984千TEU),新加坡第二(21329千TEU),今天香港跌出十大(14341千TEU),但新加坡依然是第二(39013千TEU)。
当然,用历史终结论来看任何地方的发展都是荒谬的,龟兔赛跑不会只依靠一段赛程来决定,只要还有乌龟和兔子,比赛还是会继续。不少治港精英抗拒将香港与新加坡进行比较,如果说过往香港领先的时候不觉得有什么好比,如今仍抱持“不屑”心态就难免自欺欺人了。相比之下,新加坡便曾明言以香港为榜样,众所周知,它曾向香港取经制订房屋政策,而当新加坡人口中差不多90%有自置居所,“住大啲、住好啲”早已不是问题,香港却为住房严重短缺焦头烂额,居住问题甚至成为香港社会潜在的炸弹。
别人的强项不能视而不见,更不是用来诋毁的。就像美国面对中国的崛起,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总统,当他们一味如井底之蛙般看待中国的发展,只懂得诋毁对手而不正视自身的问题,到头来只是不断地自暴其短。问题是,之所以不跳出井外,是因为不知道井外有天,还是没有能力跳出?香港社会长年以“狮子山精神”自傲,“做不到”理应不成问号,真正的疑问是,我们想不想?对于香港,摆在面前的选择不只是乌龟、兔子、青蛙、鸵鸟,还可以是凤凰。中央港澳办主任夏宝龙今年2月来港调研时专程到狮子山公园参考,继而对香港喊出“识变、应变、求变”,题中之义想必也在于此。如果香港做得到,香港可以在龟兔赛跑中改写结局,跳出井底,甚至凤凰涅槃。
新加坡的成功很有道理,绝不是偶然的,它是治理成功的必然结果,更是典型的“识变、应变、求变”的榜样。无论是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成立马来西亚联邦的一份子,还是在独立建国之后的艰苦奋斗,越战时期的崛起,东盟的筹组和发展时期,新加坡都有着出色的表现,成为东盟最耀眼的经济体,甚至是东盟和亚洲繁荣的象征。这是一个小型经济体通过长时期可持续治理为国民带来幸福和荣耀的绝佳案例,甚至为中国共产党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带来一些启示。
从治理角度而言,新加坡取得的成就确实只有中共领导下的中国能够相媲美。两者奉行完全不一样的政治制度,法律、经济模式都不相同,人口和国土面积更是相差甚远。新加坡是普通法国家,政治上实施选举民主,又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体,而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法制,没有全国意义的选举制,属于社会主义经济体。然而,在这些标签之外,两国的经济及产业政策、科技创新规划、金融治理机制、国家财政、国有企业、社区治理、社会服务诸多方面却有很多相类似的政策环境。
香港与新加坡都是资本主义社会,长年竞争全球“最自由经济体”桂冠,但两地经济发展其实走在截然不同的道路上。在李显龙领导的二十年间,新加坡GDP增长了逾两倍,本月较早前他在一次演讲中总结到,新加坡经济发展战略是“转型”和“升级”。当香港终于尝到产业空心化苦果,重新呼喊“再工业化”,新加坡却仍在享受着长年坚持制造业核心地位的红利,它的制造业规模依然超过GDP的25%。
得益于转型和升级战略,新加坡制造业已经走向高端化,制药、纳米科技、半导体、芯片产业都处于国际领导地位,不像香港这样陷入经济脱实入虚的窘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若说新加坡的发展经验对香港什么启示,还是离不开夏宝龙主任提出的积极创新求变。香港与新加坡和内地当然有不同的社会环境与制度,无法完全照搬彼此做法,但这不表示香港不能够借鉴别人的经验。
当特区政府终于提出香港需要以“产业导向”为发展亮点,大家就能更清楚地看到,香港今天的困局正是源自于治理缺位、缺乏发展战略,毫无产业转型及升级的意识。特区领导层日前针对香港经济发展举行集思会,行政长官李家超表明香港处于经济转型期,必须创新、创造、应变、懂变,这既说明治港者已意识到香港需要“转型”和“升级”,把中央提出的“识变、应变、求变”听入耳朵,也说明他们可以甩掉“想不想”的思想包袱。香港能否因此改变龟兔赛跑的结局,市民大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