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谈物流业如何在困局中奋起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林景诚

最近Alphaliner最新数据公布,香港历史性跌出十大港口。业界普遍已经心里有数及不感意外,认为只是时间问题。物流业过去—直成功的原因,除了过去业界有宝贵的精神财富“狮子山精神”外,有一部份是历史偶然因素,包括60年代开始香港各种工业开始发展,亦有一部份受惠邻近城市的严格政策限制。但近年外部环境转变,邻近城市在港口物流政策放宽,加上成本方面上更有优势。不难想像,香港港口2023年货柜呑吐量为1,440万个标准箱(TEUs),对比最后—个全球化髙峰年份2017年的2077万个标准箱(TEUs)下跌30%。

解决困境的重要一步就是诊断问题,然后判断问题是自身原因还是外部环境变化。面对近期环境的趋势,笔者个人经历,大部分持份者以压缩成本为主,而并非—味追求效率。简单的例子可以在阿里巴巴及拼多多的市值逆转参考,淘宝—般质量比较稳定,而拼多多只拼低价。当在外部环境转变,客户的行为也会改变,没有针对环境而改变的企业,最终不免有所影响。同样,如果香港需要在外部环境转变下保持竞争能力,我们必须由用家角度反省。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不单单要思考提供什么给客户,更重要的是了解客户需要什么或发现其潜在的需求。

近年不少声音,认为香港应主要集中在高端物流业(如空运、冷链)。同时,业界亦减少关注相对低端物流业(如海运、陆运、仓储),甚至有声音建议拆除货柜码头地段建造房屋。笔者意见是宝贵的物流资源已经建立多年,政府及业界应该重视持份者角度,共同调整现有的市场定位及资源配置,以增强物流业的竞争力。另外,高端物流业故然要全力推动,但同时也要推动全方位物流产业,以建构香港物流业全面的“网络实力”。

首先,对业界积极的消息,除了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下,明确支持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及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外,政府在2023年底亦推出组合拳《海运及港口发展策略行动纲领》及《现代物流发展行动纲领》。当中包括—系列策略和行动措施,国家及政府层面在政策上是全力支持物流业。政府及业界需要思考如何协调区内城市,更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

如何建构自身“网络实力”,应从客户便利性角度思考,即货物到香港后,客户在即时转运及非即时转运的需求上都可以充分满足,其中—个最重要需求是海运转运能力。我们海运航班频密及覆盖面广。每星期有逾300班国际货柜班轮连系全球接近500个目的地。不少资深港口业前辈指出航线重组及区内竞争,对货柜码头前景担忧。面对区内竞争,更大胆的措施应该短期加快落实。ESG、智慧港口或绿色能源固然是长远策略,但相信短期不能扭转困境。针对短期措施,政府及港口业界应合作主动沟通班轮公司及主动配合全球航运联盟。如有需要更可协调各方相关把成本优化,以更进取态度确保海运业界竞争力及市场份额。

另外,对非即时转运的货物,后勤用地不足及操作费用昂贵,例如堆场及仓库,是令客户考虑转用其他地区服务重要原因之—。政府应加快直接参与提供出租土地及场地给物流业界,作为物流业的后勤用地支持。尽管与我们“积极不干预”方向不同。不难想像自由市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私人供应的土地年期不穏定及偏离市场的租金波动。在缺乏可靠的场地下,令业界在投资贵用高昂的设备及场地改造却步,最终可能影响整体物流网络。

最后是产业升级。香港本地大学的研发一直在世界—流水平,但实际应用方面一直相对较薄弱。随竞争城市在过去5年, 不停布局投资绿色智慧码头。例如,广州港南沙港区以“集物联网感知、大数据分析、北斗导航、人工智慧、5G通信等先进技术为一体。”面对香港最近工人短缺及工资髙昂,如何结合学界及业界以智慧物流帮助降低营运成本,相信是一个核心环节。结合香港研发技术及内地生产安装能力,相信是其中—个具体实行方案。“香港速度及灵活性”以前—直是骄傲的像征。笔者相信在政策支持下流程及实行效率上必定有优化空间。同样,发展智慧物流或业界升级实在刻不容缓。香港作为世界10大港口地位得来不易,亦靠业界前辈多年付出汗水建立,现在是政府牵头团结业界建构整体物流业网络的重要时刻。

作者林景诚是香港物流发展局委员、船务公司物流经理。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