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全方位构建香港成为跨国供应链管理中心
来稿作者:袁尚文、于承忠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经历了从“产业链”到“价值链”,再到“供应链”的演变。自1980年代的传统供应链管理,到1990年代的精细供应链,再到2000年代的敏捷和柔性供应链,直至今日的智慧供应链,这一历史进程反映了供应链管理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的趋势。全球供应链正面临多方面的转变,包括生产和流通的分化、供应链的区域化、关键产品的本土化和近岸化,以及向绿色低碳化转型的全球共识。这些转变要求供应链管理中心能够提供更加灵活、高效和可持续的服务。
香港的优势在于其国际化的商业环境、健全的法律和金融体系、成熟的基础设施、大量高质素的专业人才,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这些优势为香港发展成为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事实上,本港企业如利丰在有著多年的全球供应链管理经验,在采购、产品设计、供应者管理、库存管理、物流运输、市场营销等为客户及消费者提供一流的服务体验。
为加强香港作为“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的地位,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如研究香港国际机场第四条跑道,新界西北与深圳宝安机场的高速铁路系统,洪水桥新发展区及河套区的连接等,以保持其作为全球物流枢纽的地位。同时,发展高效的智慧运输网络,及研究如何让香港铁路网连接上中欧班列的铁路网,以提高货物流通效率及增加多式联运的可行性。
政府亦需要持续推动数码升级转型,鼓励企业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如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AI)和区块链,以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效率和安全性。数字化平台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库存、优化物流路线和预测市场趋势。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大学、智库和研究机构应紧密合作,加大供应链管理相关课程和专业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吸引和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专业知识的供应链管理人入行和发展。政府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学术研究和行业发展相关资助,鼓励大学、科研人员和商界提供更多供应链科技和商业运作实务解决方案,营造更好的学术和业界氛围,打造“官、商、产、研、学”的五方平台,以促进行业走向专业和与时并进。
在优化现有法规方面,政府应不断简化贸易和投资流程,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例如,通过优化“贸易单一窗口”平台,为付货人、物流方等提供一站式的贸易、海关、税务和物流服务,以简化跨境报关流程。另外,政府亦应研究行之多年的进出口条例,因应不断转变的市场要求而考虑如何简化对转口贸易所需要的申请流程及费用。在国际认证方面,香港有不少国际性的认证机构,近年来协助企业申请绿债、绿色贷款及可持续发展表现挂钩贷款,或进行其他如国际标准认证等。
在发展绿色供应链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推广环保包装、节能运输交通和循环经济模式,鼓励企业采取可持续的物流方案。同时,政府应参与国际绿色供应链标准的制定,提升香港在全球绿色供应链中的领导地位。最后,在促进创新和研发方面,政府应主动投资于供应链相关的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服务,如智慧物流、供应链金融等,以提升香港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附加值。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物流中心,具备成为“跨国供应链管理中心”的独特优势。通过实施上述建议,香港可以进一步提升其作为=跨国供应链管理中心”的竞争力,为全球企业提供高效、可靠和创新的供应链解决方案。这不仅有助于香港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将为全球供应链的优化和升级做出重要贡献,再创辉煌!
作者袁尚文博士、于承忠博士分别是香港理工大学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高级讲师及组合课程统筹、客席讲师。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