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对抗机械式上班生活?Slashie在香港只是另一残酷竞赛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Slashie这名字由《纽约时报》专栏作家Marci Albboher在著作《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 A New Model for Work/ Life Success》中创立。Slashie指的是拥有多重职业的人。Marci在文章中引述受访者的话,指出虽担任不同职业,但因选择时抱持同一信念,使得Slashie可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人,也是单纯地“做回自己”。
外国讨论Slashie已十分普遍,风气在这一、两年吹至香港。Slashie的出现是现存文化与经济结构的反动,一个自由自主的美梦。可是这个自由梦裹其实可能比劳动生活更加残酷:只有少数人才能成功完梦,其余的则只可营营役役生存,遑论对抗机械式的劳动生活。

做一个slashie,就可掌控自己的人生?(资料图片)

返工真系好无聊+做到死都买唔到楼,不如做slashie好过!

不少打工仔每天都反复问自己为何要如西西弗斯,日复日、无了期地受工作的折磨。大多数人最后都只会抱怨一句:“人生真系好无聊”,就继续做一只任劳任怨的驴仔,等待出粮日的到来。

不过,这年头香港的工作环境日益变差:毕业后稳定升职加薪,到三十岁便可储够钱买楼的环境早已消失。加上政府带头将长工转为合约制,现时再无“公司会照顾你一世”的工作环境。人的自我意识又不断提高,渴求活出生命意义,不甘充当传统企业当中的“一颗螺丝钉”。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亦提供传统以外的赚钱方式。

工作的失落、经济结构的转型、失业率上升、个人意识的提升,都使得不少人干脆与公司分手,抵抗“帮老板赚钱仲要受老板气”的生活,自己当上自己的老板,成为一个slashie,望可充分发挥才能,不枉过一生。

slashie看似自主却仍被市场操控

可是在看似许多选择、自由自主的光环下,到底有多少人计算过市场所需,再而将才能与兴趣转化成收入,达至真正的“自主”?经济学家David Harvey指出:“效果是我们为其他人所做的社会劳动,转化成为异化的社会劳动。工作和劳动被完全组织在商品交易价值的生产之上,产生金钱报偿,让资本得以建立该阶级主宰的社会权力。换句话说,劳工被放在以下位置:除了透过工作、一再重制他们自身能掌控的条件外,便不能做任何事了。这正是在资本规则下,所谓的劳工自由”。

专长与兴趣能否转化为谋生工具,个人拥有突出的能力与市场给予的机会与空间,两者都不可或缺。(资料图片)

“工作和劳动被完全组织在商品交易价值的生产之上”——专长与兴趣能否转化为谋生工具,个人拥有突出的能力与市场给予的机会与空间,两者都不可或缺。可惜现时香港仍只倾侧在贸易及物流业、旅游业、金融业、专业服务及其他生产性服务这四大支柱产业。虽然香港艺术发展局早于1999年便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其后政府亦一直倡议发展创意产业。可惜,香港至今一直没有制定相关的产业发展规划,亦无产业政策——现时政府只有电影发展基金,为部分独立电影提供融资机制。但电影发展基金不单被批评为申请手续繁复,而且提供的资金数额亦相当不足,对业界帮助不大。电影以外的文创行业则一概没有类似支援──香港根本没有足够的发展机会与空间予以文创行业为主打的slashie发挥。

一系自由但无保障一系有保障就无自由?

由此可见,Slashie的世界仍只是适者生存的残酷竞赛,当中能力较高、人脉较强、包装较好的人,才能在产业单一的香港中“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甚至冲出香港;更多人则是“今日唔知听日事”、在每一份工作之间担惊受怕。

于slashie的世界里,不存在晋升、职称、加薪等职场命题;亦不能享有《雇佣条例》的权益,包括休息日、有薪年假、疾病津贴、强积金、遣散费及长期服务金。许多slashie都是同时兼任多份散工,或创业后再打一两份散工。在没有工作合同保障与公司给予的机会下,那些不能在竞争中突围的slashie,只是“餐揾餐食”,看不见上流的机会,而且因没有薪病假福利,连生病也不敢推却工作,更遑论不少人以“俾机会你学野”而不支薪,使得不少slashie受尽剥削。在经济环境转差时,也面对更大的失业风险。 

成功完梦的slashie名利兼收,而那些被残酷淘汰的slashie则过着毫无基本保障、朝不夕保的劳碌人生。这种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竞赛,不过是现今经济体系要求人不断进化的另一模样。

教育局行政助理,负责协助制订项目及计划的整体预算及财务管理工作等。(资料图片)

没有发展空间、没有可见前景、没有稳定职位,人自然变得绝望,唯一可以“相信的”,是凭个人能力打并未来,“自己成为自己的品牌”。可是要当上一个自由自在、光鲜无比的slashie并非易事。在作出选择前,必须考量自己有否足够的条件,如具备优秀的技能、个人管理能力、高纪律性的个性、可同时应对多项职责又不被压力淹没的本领,以及有否在严苛的生活环境与竞争中被别人看见的交际手腕。若没以上条件,别说无法“周身刀,张张利”,却只会徒添生活与内心的失落而已。最后在甚么都没有时,也容易对政府、社会产生怨恨情绪,个人也会走进死胡同。

政府近年一直说要帮助年轻人。可是帮助年轻人,不是只帮名校毕业的年轻人走进政府之内,然后指责其他年轻人是“废青”,而是应提升传统支柱产业的发展,大力推动产业多元发展,加快转型步伐,迈向高增值的知识型经济,增加市民向上流动的机会。这不单符合社会整体利益,亦可让人有空间与机会尽展所长,不用在保障与自由之间作出残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