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黛到苏拉 香港走过一甲子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超强台风苏拉逼近,天文台预测风暴潮的情况有机会与2018年山竹袭港时相若,吐露港和维港的水位更会接近1962年温黛的情况。

历史偶然的巧合,当时温黛在9月1日吹袭香港,如今苏拉亦会9月1日晚在本港以南50公里掠过。距今逾一甲子,当年亲历温黛以至记忆犹在的,相信都已经两鬓斑白。

1962年9月1日《大公报》头版报道,“七号风球昨夜高悬台风今午掠过本港”。(大公报/mmis.hkpl.gov.hk)

当年天文台用的仍是迪卡41型风暴探测天气雷达,还未接收人造卫星图片。其时香港最高的蟾宫大厦楼高17层,战后新建唐楼以七层高为主,台风吹袭的威力相对今天大。

飓风“温黛”袭港,使本港遭受相当严重的损失,1962年9月2日港督柏立基(左二)由警务处处长伊辅陪同下前往新界巡视四小时,巡视之灾情严重地区包括沙田、大埔及沙头角。(政府新闻处/mmis.hkpl.gov.hk)

与苏拉相似,温黛当年穿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之前同样没有经过陆地减弱。天文台录得最高阵风每小时259公里,潮涨加上风暴潮,吐露港、沙田等位置首当其冲,水位上升超过五米。最终183人死亡或失踪,超过7200人无家可归。翌日,社会福利署即在港九新界派饭,港督柏立基亦前往沙田、大埔和沙头角巡视灾情。

一个甲子过去,天文台的风暴探测技术先进了不知几倍,能够与政府飞行服务队合作,用下投探空仪系统收集苏拉的气象数据。不过在其他方面,香港亦似乎今非昔比。

那一年,启德机场客运大楼开幕,九龙仓码头的海运大厦亦都竣工,让香港以崭新面貌迎接经由航机和邮轮抵埗的旅客;这一年,香港重新接待外地游客,还推出了“Hello Hong Kong”全球宣传活动。但是旅客在启德邮轮码头上岸,看到的不是繁华的香港,而是长长的候车人龙。

那一年,数以万计内地人因为大饥荒而南逃香港,令才刚完成的首次人口普查的312万人口一下子升到352万;这一年,香港与内地恢复通关,不过人口并非南下而是北上。要不是台风吹袭,这个周末的北上人次大概又是四五十万。

那一年,有见战后私楼租金上涨,市民不胜负荷,柏立基政府先是冻结加租,后再通过《加租管制条例》,限制租金升幅最多每两年10%;这一年,住宅和商舖价格虽然回落,但租金却在节节上升,甚至影响零售业和食肆的竞争力。租户却看不见政府多少措拖,说了几年的北部都会区亦十划未有一撇。

那一年,柏立基任期原本即将届满,却获社会各界支持,获英国政府延长一年任期;这一年,特首李家超将会发表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但除了夜经济、调整印花税之外,社会好像已经不知道还能说什么。

超强台风苏拉逼近,政务司司长陈国基统筹、保安局局长协调超过20个部门准备及部署,相信政府这次能够充分应付。但在台风以外,司长、局长有否改革施政,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他们要做好的工作,显然仍然排山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