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漆——典型的香港故事
“骆驼漆”,对于年轻一代有如“观塘小店”、“工厦寻宝”的代名词,但在老一辈的心目中却是“油乜都一流”的油漆品牌,又称“国民漆厂”。
国民制炼早于1932年成立,1933年在北角设厂。那个年代的北角还有石印局、商务书局、曾福琴行等厂房,新开通的英皇道亦进一步动带了区内工业经济。
在二战后内地人口及资金南下,香港工业发展蓬勃,港英政府1950年代遂于观塘进行大规模填海工程。观塘道以北作住宅之用,以南作工业用途。当时堪称六大漆厂之首的国民制炼是最早期进驻观塘工业区的厂商之一。七层高的全新厂房以品牌通称的“骆驼漆”命名,其时报章形容骆驼漆大厦“规模宏大,不特雄视官塘,在东南亚各地罕与其匹者”。
骆驼漆随后大展拳脚,先后进军马来西亚和新加坡,1980年代又再兴建骆驼漆大厦一至三期。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内地改革开放,骆驼漆开始发展大陆市场。加上本港工业生产北移,骆驼漆亦于1992年在东莞设厂,五年后更将香港所有生产线迁移至内地厂房。屹立观塘三十多年的骆驼漆厂房算是完成历史任务,也见证了香港工业的兴衰。
踏入2000年代,国民漆厂的甄氏向地政总署申请将骆驼漆中心改作商业用途,物业因此升值,并在2014年以10.8亿将全栋售予“舖王”邓成波家族。及至2018年,骆驼漆的业务被叶氏化工全面并购。至此,骆驼漆对于不少人而言,就只是充满小店的工厦。
随着香港去工业化,观塘在2001年已被改划为商贸用地,容许工业大厦申请改作办公室用途或改建。及至2010年,政府推出活化工厦措施,鼓励业主申请改装或重建。即使有两轮活化工厦措施,又有起动九龙东政策,但骆驼漆大厦一至三期的现况正好说明了,观塘大量工厦仍然没有正式改建或重建。它们一方面保留了原本的工业大厦性质,另一方面却吸引了大量小店进驻,以可负担的租金为这个旧区带来了新气象。
正如申诉专员公署去年的主动调查报告指出,工厦的违规食肆既可能潜在安全风险,亦有地价不公平的问题。地政总署和食环署分别作为物业和食肆的执管部门,依法办事无可厚非,“不知道有问题”绝非理由。然而工厦业权分散,难有动机申请改建。观塘区的小店和食肆需要相对便宜的舖位,区内以至外区市民需要“贴地”的消费地方,亦是重要的客观事实。
目前工厦单位若要经营食肆,须向地政总署申请“工厂食堂豁免书”及向食环署申请工厂食堂牌照,但不合资格申请普通食肆或小食食肆牌照,工厂食堂之总面积亦不得超过工厦总面积的十份之一。工厦用途、地契条款、工厂食堂牌照等是否停留了在上世纪的过时做法,涉及土地规划、政策制度的高层次问题,不能够简化成“违契就是违契”的执法问题。
由六年前的Hidden Agenda争议到今次的骆驼漆光荣米线,当年的地政总署署长如今已贵为发展局局长,起动九龙东专员成为了跃动港岛南总监。惟政府对于九龙东有何规划,政策措施是否切合观塘区的生态需要,社会未能见到多少。骆驼漆除了见证了上世纪的工业发展,现今似乎仍然反映着另一种典型的香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