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邓桂思的悲剧 香港医界的“围威喂”闹剧
43岁女病人邓桂思出现急性肝衰竭,原来大有可能是联合医院疏忽处方药物所导致,更甚者,院方知悉后竟无主动向病人家属交代及依程序向医院管理局通报,被指有刻意隐瞒之嫌。事件确令人扼腕叹息,但在追究责任之余,眼前同样重要的,是认清香港医疗系统之现存的制度问题、重建医护与病人间的互信。
为何忘掉血的教训 重演十年前悲剧?
邓桂思于2016年中因肾炎往联合医院接受治疗,本年年初回医院专科门诊覆诊,被处方高剂量类固醇,但医生未有留意她是乙肝带菌者,故无处方抗病毒药物,终致急性肝衰竭。这件不幸事件固然令人扼腕,但教人愤怒的是,原来今次已非第一次发生同类悲剧。
其实于2008年,伊利沙伯医院亦曾发生类似事件,该名病人最终等不及换肝,不幸离世,涉事肾科专科医生其后被控以两项专业失德,但是,医委会基于事发时未制订相关用药指引,裁定罪名不成立。若言当年医生对有关问题了解不深,但如今前车可鉴,医管局亦在2015年制订了用药指引,医生处理相关病人实应有所警惕。
延伸阅读:【邓桂思换肝】女儿Michelle:原来有医生放假 若没问会否交代?
另外,事件似属低水平失误,肝胆胰外科专科医生潘冬平表示,正常程序下应先为病人抽血,了解是否乙肝带病毒者,今次事故恐涉及疏忽;肾科专科医生唐国隆更言及,这是肾科专科,甚或基本医学培训皆有教导的普通知识。故此,是次两名副顾问职级的医生连环犯错,自然惹来公众反弹。
相信没有医生愿意任何不幸事件发生,只是错已铸成,即便是无心之失,该承担的还是要承担。但更值得当局深思的是,事件反映了现行机制,即用药指引及电脑提示不能有效弥补人为失误,及时阻止意外发生,当务之急是研究何以将之完善。
人手问题未得正视 医疗质素如何改善?
一方面,邓桂思曾于2008年往联合医院就诊,病历上有列明其乙肝带菌者纪录,先后替她诊症的两位医生却皆未有为意。虽不能断言医生若有更充裕的时间阅读病历,事故就不会发生,但现实是现时专科门诊积压大量病人,据指医生下午须诊治最少20至30个病人,甚至50个,平均诊治时间只有3-5分钟,完成门诊工作后更有可能通宵处理病房工作。说到底,医生也是人,一旦工作量超出人体极限,出现纰漏的机会自然增加。
此问题存在已久,但多年来了无寸进,政府虽有提出增加引入外地医生,惟业界反对声音甚大。不过,现时公立医院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已近“爆煲”,公众对公立医院医疗质素亦已诟病多时,增加医护人手的问题,还要再继续拖拉下去吗?
汇报系统形同虚设 助长“围威喂”风气
另一方面,医管局自2007年10月起推行“医疗事故汇报系统”,规定9类“严重医疗事件”须在24小时内呈报,机制看似严谨,但实际上却没有厘定清晰的权责,报或不报原来“无所谓”,沙田医院及玛嘉烈医院就曾被揭发未依指示通报。由于现时之汇报系统没有约束力,换言之其能否运行得当,很大程度上视乎医管局及医院高层有否认真执行。观乎这次事件,“人治”实不足恃,不难理解为何公众怀疑医院高层“围威喂”,认为他们图掩饰事件。
据联合医院所述,院方早于4月6日,即病人因急性肝衰竭转送玛丽医院的翌日,已就事件展开调查,翻查纪录发现医生疏忽处方药物,但乙肝带菌者获处方高剂量类固醇时,要同时处方抗肝炎药,早已是由汲取“血的教训”后的医界常识,可以预计的是院方高层不大可能对此一无所知,却是在病人家属主动追问下,才于两星期后上报,还将事件归结为沟通问题。
但所谓“一只手掌拍唔响”,即使客观事实摆在眼之,医管局行政总裁梁栢贤向公众交代事件时,竟给出两个不甚具说服力的理由──不想影响病人女儿应付考试、涉事医生正在休假,意图淡化事件。若因此惹来公众觉得他们是“医医相卫”的负面观感,损害公众对医管局及医院高层的信赖,根本是咎由自取。
声誉非朝夕建成 失信一次也嫌多
这次联合医院的解释,连业界也难以信服。邓桂思现时在玛丽医院留医,主诊医生吴国际表示联合医院从未主动向他们交代用药失误一事,他们只是从医疗系统内联网得悉其病历。身为医生的立法会议员郭家麒更直指事件是关乎诚信而非沟通问题。联合医院高层未有以身作则,作出对病人利益最有利的决定,与公众期望他们应具有的医德、诚信,存有落差。
公众理解公立医院医生工作繁重,但毕竟医疗问题人命关天,一旦出错可能令病人枉送性命,加上同类事故已非第一次,过往的临床病例应该令医生对此更加警惕。医管局及医院高层必须深思,医生与病人要建立互信难在一朝,破坏关系却可在一夕之间,与其不断找借口解释、掩饰,更应该做的是知错、认错、改错,如邓桂思事件的教训,再多一次也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