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化兼负增长 政府要打造新未来
政府统计处出版《香港人口趋势1991-2021》报告,内容显示本港人口在过去30年间从575.2万增加至741.3万人,但当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由8.7%大增至19.6%,年龄中位数也从31.6岁上升至46.3岁。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状况,背后主要原因乃是结婚、生育个案大减,同期登记结婚、活产婴儿数目便分别下降了45.9%、36.8%之多。
除了人口内部结构变化之外,迁移情况一样值得关注。过去两年年中录得的净迁移人口分别高达约2.7万人及5.5万人,导致2020年与2021年的人口增长率皆为负数。尽管当局称“香港没有直接及全面的入境及出境移民数字,而只有人口出入境流动的净差额数字作为量度指标”,但即使上述两组数字只有一部分属于永久移出,有关数字加幅之大仍旧令人忧虑。
人口增减牵涉其他范畴
日前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特别会议讨论中部水域人工岛研究事宜时,行政会议召集人暨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批评有关项目未结合全港人口增长情况估算,并且征引前述报告本港总和生育率仅0.772的数据,质疑港府在没有设置适当人口政策下,加上当局鼓励市民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难以保证未来香港尚有足够人口需求如此多的空间用地。
尽管单用一时人口下跌质疑整个填海项目似乎未尽妥当,但叶刘淑仪呼吁港府要有“系统性思维”,别让众多决策局各自为政而不考虑其他范畴的东西,这番言论倒是当头棒喝。就像叶刘淑仪否定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关于生育纯属个人选择的说法,市民决定生育与否必定会先考虑这个地方是否适宜生活,以及自己能否负担相关开支。
多年来人口生育率下降、净移出上升,正正就是本港实际环境愈来愈不宜居最佳明证。结合别的统计数字来看,这30年间消费物价指数差距约为2.16倍,住宅租金指数则是稍高一点的2.18倍,而楼价指数竟是令人发指的6.43倍,跟家庭住户每月入息中位数的2.64倍完全不成正比,如此自然就不难理解何以港人变得不愿生育或者倾向移民了。
宜居社会需要政策保障
显而易见,特区政府必须加紧努力,协助市民在港安居乐业,否则人口老化与移出的问题只会益趋严重。港府在保留楼市辣招、扩大发展公营房屋上已经得到一定成绩,但在雇员权益、社会保障方面无疑尚有很大改善空间。因社会动乱及新冠疫情而停顷的标准工时、集体谈判权等问题,应该尽快重新提上议程。
另一方面,老年人口占比增多,也提醒着我们要积极筹谋应对老年问题。前任财政司司长曾俊华为准备本港人口老化设立的“未来基金”,已经因为注资国泰、回拨库房、投资创科等事消耗不少,余下几年滚存收益份额是否足以应对“未来”需要成疑。而在疫情冲击过后,坊间近来开始再出现倡议设立全民退保的声音,建议值得当局认真考虑。
行政长官李家超在今年的《施政报告》结语提到:“未来五年,我期望与大家共同建设一个安居乐业、更有希望、更团结的香港”。随着“通关”、“复常”上路,我们希望官员现在能够将心力放回解决香港内部的各种问题,让人口跌势与社会问题止于2022年,让市民大众可以迎接一个又一个更好的新年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