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靓盘数不是难
星期二(1月31日),金管局公布去年第四季负资产宗数急增至12,164宗,按季升幅22倍。
星期三(2月1日),统计处公布2022年本地生产总值同比下跌3.5%,较政府两个多月前的预测还要差0.3个百分点。
星期四(2月2日),金管局因应美国联储局加息而将基准利率升至5厘,总裁余伟文提醒市民利率可能进一步上升,要小心考虑置业、按揭或其他借贷的风险。
负资产第三季末只为533宗,意味大部份业主在第四季这三个月期间沦为负资产。当然了,根据差估署的楼价指数,1076平方呎以下单位在去年第四季按季再跌了7.9%,同比跌15.9%,若然近一两年置业者承造了九成按揭,物业估值便很容易低于未尚还供款额,符合负资产的定义。
九成按揭的风险暴露
市场普遍预期今年楼价将会回升,美联信心指数以及中原城市领先指数分别已在11月下旬以及12月中旬后反弹,不少业主相信可以脱离负资产行列。不过楼价始终可升可跌,单年跌一成多虽然少见,但不是不可能发生,九成按揭的风险始终存在。市民沦为负资产除了是因为楼市下行,也是由于上届政府在短短两年多期间,将九成按揭的物业上限由400万大幅放宽至1000万。
去年楼市下行,拖累交投淡静,全年仅得4.5万宗住宅物业成交,同比跌近四成,更是自1996年有纪录以来的最低。而由于经纪佣金、律师费和印花税等金额下挫,直接拖累了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减少。在去年GDP的组成部份之中,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跌幅便仅次于货品进出口,录得负8.5%。
近日楼市回稳,物业交易费用再次增长可期。但在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之中,去年同样录得下跌的机器、设备及知识产权产品部分,关乎的却是企业是否愿意加大投资,也就是市场对香港经济前景的研判。观乎近年香港缺乏经济增长点,产业结构单一,《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抢人才、抢企业”措施以及“你好,香港”宣传活动,是否足以挽回近三年的颓势,难免存在疑问。
“做靓盘数”不是困难。例如经民联、香港总商会等建议《财政预算案》再次派发电子消费券,便有望推高私人消费开支。加上低基数效应,GDP相信可以重拾增长。但在数字背后,市民是否负担得起首付和供款,有多少可支配收入,消费能力是否得到释放?市场环境是否适合创业,企业的经营成本多少,我们的产业转型是否具备竞争力?
陈茂波作为专业会计师,肯定可以改善经济数字。但作为财政司司长,他更重要的是如其所言,“让经济更蓬勃多元的发展、产业更丰富,经济结构不至于过分集中,从而造就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