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防疫难免复杂 明了解说考验能力
社交距离措施本星期四(11月17日)获进一步适度放宽,各种娱乐、活动、宗教场所的“疫苗通行证”改作“被动查核”模式,但于推行的前一日政府突然将公众溜冰场、电影院变回“主动查核”处所。医务卫生局副局长李夏茵在同日疫情简报会上表示,有关安排是想避免市民感到混乱,以及协助业界畅顺运作。
另外,从下星期一(11月21日)起,海外地区或台湾抵港人士的核酸检测要求亦会作出调整。入境者只需要在抵港当日与次日接受核酸检测,亦即他们原先在抵港后第四日、第六日的强制核酸检测要求被取消。结合前述扩大“疫苗通行证”的“被动查核”处所安排,旅客利用“黄码”活动范围相信能够大幅增加。
精准防控措施难免复杂
其实近月无论香港抑或内地,防疫政策益趋强调所谓“精准防控”做法,若套用在社交距离措施之上,容许饮食与不容许饮食的电影院、或者不需要佩戴口罩与需要佩戴口罩的溜冰场,彼此之间风险高低存在明显差别,其“疫苗通行证”理应也要各自使用“主动查核”与“被动查核”模式,才符合所谓的“精准防控”。
不过愈加“精准防控”,防疫措施必定也会变得更加精细、复杂。事实上区分容许饮食与否的戏院,约半年前老早已经出现。上届政府今年4月21日实施第一阶段放宽社交距离措施时,特别规定了戏院的员工、顾客只要全部接种三针疫苗(曾感染者与儿童为两针),就能容许人们在放映厅饮食,而在这之前则是“一刀切”完全禁止。
从此角度来看,至少对戏院作“一刀切”安排这项做法上,我们已经算是在走“回头路”了,只是这种“回头路”未必算坏事,因为这样能让普罗大众简单理解、避免他们感到混淆。我们不能为“精准”而“精准”、为不走“回头路”而不走“回头路”,毕竟除了集中控制较高传播风险的部分外,两者本身还有减低对其他环节造成障碍的目标。
重在早作部署清晰解说
不过,无论是用精细复杂的措施来达致“精准防控”,抑或为了减少社会公众代价而宁可作出“一刀切”安排,当局都应该预早将安排公告出来,好让大家有充分时间作准备。今次溜冰场、电影院安排在前一日临时变卦,短期内肯定会产生更多混乱,譬如相关场所原本可能已经收起查检装置、现在又得重新安装,也可能有“黄码”人士已经订购戏票变得无法使用。
与此同时,政府解说相关政策显然大有进步空间。“疫苗通行证”的两种查核模式推行根本有好一段时间,偏偏日前不少市民似乎对此依旧欠缺理解;至于国际七人榄球赛期间有游客因“黄码”被拒入场,亦反映了外来入境人士对本港防疫政策的认识随时更少。想让放宽社交距离起到“复常”效果,当局必须让人清楚了解这些政策。
最后,政府调整公布防疫措施有不少的细节地方出错,例如新闻稿附件附注错引旧的953号公告、“同心抗疫”网站在推行第二日都未完成更新“疫苗通行证”相关资料表等,透过它们可以看出今次政策转变很大机会属于仓促出台。如果这是因为当局判断疫情急转直下,那就应该直接告知市民;但若只是因为欠缺详实计划与行政配套做不好,那便有需要加以改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