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李家超的KPI要排解民生忧难

撰文: 汤文诗
出版:更新:

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施政报告》附件公开了110个“指定项目指标”,而在不同项目下又具体标明了其“绩效指标”,标明是由哪个决策局或政府部门负责。110个指标涵盖公务员制度、智慧政府、医疗等20个范畴,其中以经济部分的指标最多,占去逾三分一篇幅。

李家超称制订它们是要“以便监督进度和成效,适时改进”,同时强调日后会“要求各政策局和部门进一步制订更多指标,在立法会汇报。”然而部分指标不设时限、欠明确等,称不上是理想设计,对于监督施政的作用或许有限。

李家超出席立法会答问会,回应施政报告内容。(张浩维摄)

指标设计未如理想

举例来说,第80项在“优化专上教育目标”下让最少五成及八成中学毕业生接受学位及专上程度教育的指标并无指明时间,特首如何判断教育局未能达标?又如第8项在“缩短轮候时间”下的2026-27年度公屋综合轮候时间封顶“约”4.5年,其实也有欠明确,若然届时轮候时间是5年,房屋局又算不算合格?。

再如第5项的明年内“成立专责部门,以督导及协调相关部门建设‘北部都会区’”,它其实也是《施政报告》附篇所列的政策措施之一,算不上是具体指标。若要起监督施政之效,李家超可以尝试说明这个专责部门的规模,甚至是它的工作指标,说明将如何增加土地供应。

关键问题不见触及

任何事情其实都能轻易列出一堆指标,但“关键绩效指标”之所以为“关键绩效指标”,便必须牵涉到关键问题,而且指明具体绩效。然而今次这一系列“关键绩效指标”对某些关键问题极少或完全未触及,像涉及扶贫的只有第1项“共创明‘Teen’计划”七成学员提升个人发展和正向思维方面。至于中央领导人提醒过的人均居住面积问题更是没有任何一项指标相关,连《施政报告》正文说过的四年后新建居屋面积“封底”也没列入其中。

据2016年统计处统计,全港现时约有9.27万个㓥房,人均居住面积中位数仅得56.5平方呎。(资料图片/卢翊铭摄)

为了切实排解民生忧难,李家超政府日后须订下更多具体指标处理今次未触及的各个问题。例如目前贫穷人口已达165万,特首能否提出“封顶”,并且在五年内回落至某一水平?又例如每1000名人口对应的医生人数能否由2提升至2.4?公营医院普通科个案平均轮候时间能否缩短至某一水平?这些全部都是值得特首设立的指标。

不达标需要有后果

有了指标,今次李家超表示可起监督之效,但他至今从未明言不达标会否对涉事官员或公务员产生任何负面后果,只是在评论公务员时表示“对事不对人”。其实今次《施政报告》正文既然已经提出公务员体系内“如有表现欠佳的人员经督导和辅助后仍没有改善,应及时终止聘用”,那么“关键绩效指标”亦可以跟评核、赏罚挂钩,在公务员薪给标准里的年资与其他因素外,同时考虑各决策局与部门的相关施政表现。

至于司局级领导层,《政治委任官员守则》第2.1条规定“政治委任官员须全心全意履行他们作为政府的政治委任官员的职责,竭尽所能促进政府的利益以至特首本人”,第7.9条则规定“政治委任官员涉嫌违反其职责或《守则》内的条文,行政长官会按适当程序,决定个案是否属实;倘若属实,则会决定合适的惩处,包括警告、公开谴责、停职或免职”。那起码就今届政府来说,这一系列由特首本人提出的“关键绩效指标”若不达标,应该亦可以理解为违反“竭尽所能”职责,从而需要负上后述惩罚后果。

事实上在港府历年的财政预算案里,不同部门管制人员报告一直有就各个工作纲领设有目标、指标以衡量其服务表现,某程度上能算作政府内部既有的低层“关键绩效指标”,今次李家超不过将高层“关键绩效指标”一同点出而已。问题是过去多年当局虽然自言做事屡屡达标,另一边社会民众却深陷水深火热之中。可见这些目标、指标设计必须对执行者产生足够压力,而且有助于解决深层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