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业面对复员困难 疫后劳动结构待重组

撰文: 汤文诗
出版:更新:

日本周二(11日)起对外开放免签证自由行,加上香港已实施“0+3”的免检疫安排,不少香港人到日本尽兴。有航空公司表示,即日飞往福冈、大阪、东京等日本热门地方的航班有九成额满,并准备增加航班应付需求。

航空业有望复苏,但仍面临很大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显然是运力尚未恢复。以日本重开自由行为例,很多香港人蓄势待发,不过航班却未能及时应市。以香港居民经机场出境人次为例,周二至周三(10月11至12日)虽然较一周前升了29%,但仍然只是6649人次,距离复常仍有很大段路。

▼10月11日 日本自由行重开首日 香港机场气氛热闹▼

+4

航班不足、人手待补

市民安排行程需时固然是一个因素,但航班不足也是事实。虽然航空公司筹划新航班,然而增加航班面对人手不足的困难。近三年来受疫情困扰,航行业几乎处于静默状态,技术较专门的机师及工程人员等转行的机会成本高,比较可能会留在业界,然而机舱服务员等不少已在疫情期间转行,令航行业流失了人才。

两年前大幅裁员近四份之一、即8,500人的国泰航空上周举办招聘日,计划为未来18至24个月的营运增聘4,000名前线员工,但当日应征者只有约千人,比起疫情前的招聘会有很大落差。不少曾被裁员的资深员工向媒体表示,先前被裁的不快经历以及国泰只愿以新人价重聘老员工,打击了“回巢”的意欲。国泰新人价底薪每月9,000元,每月飞90小时月入18,000元,对比今年第二季的收入中位数20,000元,条件吸引力或有限。国泰作为香港最大的航空公司,如果招聘人手也有困难的话,那可以想像整个航空业都存在复员困难。

+10

人才不足阻经济复苏

航空业经历多年困苦,能开出的待遇和条件难免有限,但愈难招聘人手却又令航空业更难快速复苏,因而又难以提高待遇和条件,形成恶性循环。机舱服务员流失后补充困难反映了社会可能存在劳动力错配或不足的问题,而香港没有本土培训机师的能力,令机师等专门人员易于流失,这些都说明了香港在疫情后需要重组劳动结构。

从航空业的例子我们也可以想像,其他经历疫情打击的行业如旅游业也会面对从业员未能归位的问题。香港要复常,尤其是经济复常,产业政策和劳动就业对策必须对症下药。